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Category Archives: Hobby

佛陀教導我們什麼

佛陀說法講道四十五年。內容浩瀚而富感召。他教導的並不是哲學,心理學,詩歌或神的話語,而是慈悲和智慧的經典來啟示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他講的也是解脫的經典。如果我們能夠清晰的了解及掌握住他的教導,可以使我們從貪婪,憎恨,愚痴,疑惑及恐懼的力量中跳出來。佛陀並不是憤世嫉俗或悲觀主義的擁護者。他教導我們去積極面對現實,實現涅槃寂靜的境界。公元前530年,佛陀在印度北部Isipatana 的鹿園裡舉行他第一次的說法。也是他首次闡揚四聖諦。四聖諦是十分重要的。佛陀說:"沒有領悟到四聖諦,便會被迫墮落到生死之苦海。領悟了四聖諦,可以破除生死之根。" 四聖諦是:

佛陀像醫生那樣指出疾病,分析並訂立醫治計劃。 苦諦 所有的人生都是天生要受苦難的。佛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說:"汝等當知五陰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失榮樂苦。"每一個人都一定要經過生老病死,沒有人能夠避免這四階段帶來的痛苦。生命沒有快樂嗎? 當然,生命有其快樂的一刻,可是不能長久維持。快樂離開後剩下來的往往是沮喪和惆悵。佛陀說: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只不過有幾十年短暫的光景,事情的發生往往不如人意。這些關連著損失,憎恨和分離的痛楚與苦痛是無了期的。不曉得我們死後要往何處去之苦更是最難承受的。 集諦 渴愛之心 人們的渴愛之心誘發了痛苦。我們渴愛感官上的快感,權力,財富和長生不死。當我們渴愛這些事物時會使我們變得自私和殘忍。我們企圖去犧牲別人來創造給自己一個完美的世界。這種欲望不單只引發傷害和痛苦,而且驅使我們走入生死循環之中。 我是誰 在解釋再生的形成,佛陀悟出了人生十二因緣的法則。而這十二因緣的鏈條關係構成那跳不出的的生死循環。在鏈條的頂端是無明。意思是迷惑或缺乏認識。不認識自己的本性,我們便會迷惑和迷失。我們創造了自我的個性,特徵或形象而依附著它。那特定的個體”我”只不過是五種因素的組合而已,它們稱為:

它們是生命的基礎。它們的本質是不斷的變化和非恆久性的。 空 <心經>裡對五蘊的解說最為人所熟悉:

滅諦 停止執著 根據佛陀的教導,所有的痛苦都能夠令其終止。如果我們有決心,這是一個可以完全治療好的疾病。痛苦的根源是渴愛之心,渴愛是由於無明或不明白而引起。所以透過對自我本性的認識和停止對事物的執著及妄想,就能夠終止我們的痛苦。 涅槃 涅槃是把我們所有的無明消滅時的狀態。這是完全覺悟的狀態。沒有貪婪,憎恨和愚痴,沒有生老病死。只有永恆的寧靜和快樂。任何事物由因果所引發的必會變化,改變和瓦解。然而,涅槃是永恆的,因為它不再受任何因果的影響而去變化。 涅槃是不變動的。因為無明與渴愛之心已經消滅,而業報的活動已經停止。在涅槃狀態的和平與快樂是超乎我們世上所能描述或表達的。它是不可以用我們的五種感覺所能體驗或經歷的事物。在<法華經>中佛陀說:"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也在<金剛經>裡說:"非說所說"。換言之,唯一的方法去認識涅槃是需要實實在在地去實踐。 道諦 八正道 佛陀教導我們去終止痛苦的唯一方法是在心靈及行動上培育正確的原素。佛陀猶如一個醫生對生命提供了詳儘的診斷。他研究了生命的疾病並作出了處方。他並沒有處方出具有魔力或奇異的藥物。而是充份地設計了一個治療方法,稱為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慎防被歪曲 當我們讓生命為無明所推動時,我們便會依照為無明所歪曲的方法來思考及行動。八正道是設計來保衛我們免除這種歪曲, 幫助我們排除所有慣性的執著。這些執著是由於貪婪,憎恨和愚痴所引起的。如果我們實在地去實踐,便可以達到由痛苦中解脫出來的人生。 中道 佛陀訂立八正道在一個中道的特性內。他督促我們不要進行極端的修練如自我苦修和自我放縱。隱士的孤獨生活可以提供一個沒有分心的環境去修習,然而這樣的生活是不被鼓勵的。須知道在成佛時慈悲的表露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夠遺棄人們在苦海中浮沈而不理會。佛陀更督促我們去幫助他人覺悟。很明顯生活在同一個社會裡是有助於達成這個目的。畢竟,在尋找覺悟時所需要的智慧,是須與人們相互交往時在生命的缺陷和困難中磨練出來的。自我放縱也不被鼓勵的。我們不應該放縱我們的喜愛於奢華或感官上的快樂。放任六根的欲望並為六塵所左右,我們將會跌回到貪婪,憎恨和愚痴的旋渦裡去。佛陀督促我們停止去找尋外在的事物,應去開啟我們內在無窮的智慧。 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的教導。佛法是能夠使我們從愚痴與痛苦解脫中跳出來的技術和知識。根據<法句經>裡之一節經文可歸納佛法如下:

佛法是佛教三寶之一。三寶是佛陀,佛法和僧伽。僧伽是一個和尚及尼姑的社群。他們放棄了俗家的生活方式而勤奮地去修習佛陀的教導。他們也教導凡人學習佛法。 如是我聞 佛陀的教導紀錄在佛經裡。以巴利文及梵文寫成。許多佛經以中文及西藏文翻譯型式保存著。廣為人知的有華嚴經,金剛經,心經,圓覺經和法華經。佛經以散文體型式寫成。型式簡單而沒有韻律或詩歌的結構。開頭語必冠以”如是我聞”,表示接著所紀錄的是佛陀實在的說話。”我” 是指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弟子。他以記憶力聞名,對佛陀大部份的教導能一一紀錄下來,作出很大的貢獻。 研讀佛經的重要性 研讀佛經正如讓佛陀直接對我們說話。在<金剛經>裡佛陀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說任何人能夠修讀及研究這佛經而廣泛流傳,將會為如來 (佛的一個最高銜號)所知曉及承認。他們將成就無量的,無可比擬的和不可思議的無邊大功德。這些人將會分擔如來的重負去幫助他人實現最高之完美覺悟。佛陀強調了研讀佛經的重要性。然而,佛陀提醒我們不要作繭自縛,佛法只是一個方法去修習,但並不是一個教條去依附。他說:”這些教導好比木筏用以渡河,但並不是以抱持木筏為目的。” 唯有實在地學習佛陀的教導,他的精神和智慧才可以傳授給我們而真正受用。 from:http://www.buddhas.net/tw/what.html

龙生   07 Aug 2015
View Details

應從何處著手做起

最大的障礙 發展慈悲和智慧的最大障礙是憤怒和憎恨。有人說一把無明火,燒丟萬里功德林。一次的憤怒爆發就足以失去由布施、紀律、給佛陀的獻貢及其他善行所積聚的所有功德。 四無量心 佛陀說唯有以愛來停止憎恨及憤怒。一念憎恨或憤怒之萌生,猶似墮落無底深淵不能自拔。所以佛陀督促我們去抱持四無量心: (1) 慈 慈是為所有眾生祈求福祉的誠懇願望。慈可以根除貪婪及帶來心靈上的和平。在很多的情況下,一顆誠懇的微笑便表達無遺了。 (2) 悲 悲是為消除所有眾生痛苦的誠懇願望。悲能夠消除憎恨和暴力,促使精神集中。慈語、關懷和布施是悲的普遍表達方式。 (3) 喜 喜是替他人的成功和興旺而歡喜的誠懇之心。喜能夠驅散嫉妒,轉為讚賞之心。誠懇的恭賀表達和支持之心是喜的基本元素。 (4) 捨 捨是定義為擺脫了情感和厭惡的心靈狀態。捨能夠消除痛苦的影響,透過人生的起與落而孕育出來的祥和。無論是得或是失,是讚賞或是毀譽,是成功或是失敗,再不能夠影響我們。 佛陀的誓願 佛陀作為一個王國的尊貴王子,捨棄宮廷的華貴生活而去修道。經過六年的修練之後,佛陀決意去完成他對覺悟道路的最後探索。在菩提樹腳下,他盤腿跌坐,半蔽眼睛凝望鼻尖,作了如下一個驚天動地的誓願:

隨著他誓願而來的就是無比強烈的精神掙扎。迷惘的思想和魔鬼的誘惑圍攻著王子。此時,他一心一意去探求如何解決所有人類痛苦的真理,絲毫也沒有受到誘惑的影響。最後他完全領悟了四聖諦而達到覺悟。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佛陀悲智雙全的能力能夠清除所有心靈的不潔,繼而根除無明的黑暗。 菩薩的誓願 佛陀的誓願是我們信念之光。它使我們脫離對道的疑惑。在<華嚴經>說信是道的根源。龍樹菩薩也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又深又廣,不具信心,是無法接受到覺悟的邀請。因此在我們開始探求覺悟之旅之前,為了增強我們的決心,我們可以作出正如菩薩所作的四弘誓願:

透過這堅強的誓願,我們就可依著誓願的意志而努力實踐。這些誓願幫助淡化我們自己的喜悅和悲哀。我們開始轉移以眾生的福祉為焦點,而不再是自我生命的盛衰而已。我們更加尊重及同情別人。應用佛陀的教導於日常生活上,我們將會在家庭上成為更好的父親或母親,丈夫或妻子,兒子或女兒。在工作崗位上成為更好的僱主或僱員,以及在社會上成為更好的公民。生命就會變得更加喜悅和充實了。 from:http://www.buddhas.net/tw/where.html  

龙生   07 Aug 2015
View Details

應何時開始實踐

現在就要行動實踐。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因為生命是那麼短暫,而且其終結是不可預測的,我們應該現在開始實踐佛陀的教導。佛陀列出另外三個理由來說明為何我們現在就要實踐: (1) 人身難得 (2) 佛法難聞 (3) 無明難解 人身難得 六道 佛陀說人的欲望,執著及煩惱的力量在死亡後將不會停止。它們將會繼續顯現於另一個境界。我們可以再生於六種境界:天仙,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和地獄住民。我們於現世和前世所從事自己意願上的行為稱為業報。而業報決定我們再生的境界。一般來說善業導致再生為天仙,阿修羅和人,而惡業導致再生為畜生,餓鬼和地獄住民。 人界 六道中的人界提供了成佛最方便的基礎。因為唯有在人界,人們能夠找尋到快樂與痛苦的平衡。天堂的天仙享受快樂之最而容易失卻實踐佛陀教導的激情。在另一方面,畜生,餓鬼和地獄界受痛苦煎熬之深而沒有機會去實踐。 道德行為的基本 再生為人的主要決定因素是道德行為。孔子和孟子說道德行為包括有四維和八德。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佛陀訂立五戒作為道德行為的基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再生為人是十分難求的,因為那是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 爪上土(佛陀指甲上的泥土) 在<雜阿含經>中紀載一段爪上土的故事。佛陀以他的指甲挖起一些泥土而向他的弟子提問說:”我指甲上的或是大地上的泥土比較多?”弟子回答說他指甲上的是那麼稀少不足與大地上的泥土比擬。佛陀接著說:”這是比喻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再生為人,而極多數人倒退去地獄、餓鬼和畜生。” 佛法難聞 要能夠聽聞到佛陀的教導最好是生於人界,且適逢當時當地有佛法可以聽聞。 盲龜浮木 在<涅槃經>中佛陀以一隻在大海中的盲龜來比喻說明再生為人,同時又有機會聽聞佛法是很難求的。一塊漂浮在大海中的木頭,木頭上有一個孔,大小恰好可讓龜頭穿過。大海中一隻長壽海龜每百年從海底浮出水面,它的頭正好穿過木頭的小孔。要能夠聽聞佛法就恰似盲龜在大海中可以遇上木頭,而正好以頭穿過木頭小孔的那樣難求。 無明難解 沙漠迷途 我們愚痴之甚恰似一群流浪者於沙漠中流浪多年而不去探問方向。當我們受到痛苦時,我們消耗很多時間並非去解決痛苦,而是去埋怨別人、或怪責自己的遭遇或運氣差。當我們找尋真理時,卻又浪費大部份的生命時間在宇宙的理論和哲學上面。 毒箭之喻 在<中阿含經>中佛陀以一個為箭所傷的人來寓言,去說明實踐佛法的急切性。在故事中有一個人為箭所傷,醫生立刻被傳召去拔出箭來及治療傷口。然而傷者卻堅持要找出是誰發箭才肯讓醫生治療。襲擊者是男或是女? 是年長或是年青? 從那個方向發箭的? 箭頭是什麼材料造的? 發箭的弓有多大? 用那一種羽毛製成的? 這位傷者肯定在他獲得所有滿意答案之前死於毒箭。 佛陀告訴我們說,我們心靈所受的創傷是那麼嚴重,急需立刻治理。 不要讓時間消逝 去了解事物真相的時間就是現在。再去延遲實現我們的覺悟將引至愚痴的心靈產生更多的業報和後來的痛苦。如果我們以勤奮和耐心去實踐佛陀的教導,我們甚至能夠在現世就可以實現那終極的真理。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錯失寶貴的機會去實踐佛法,我們便可能永遠喪失實現覺悟的機會。我們是否又一次再生為人,那是不可能知道的。 from:http://www.buddhas.net/tw/when.html

龙生   07 Aug 2015
View Details

怎樣才可以成佛

佛陀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涅槃經>。他又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法華經>。這說明人人皆有自在光明恆久不變的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只因為世人迷惑顛倒及執著牽掛所以不能大澈大悟,成不了佛。 八正道 唯有我們的佛性被發現,我們才能夠成佛。佛陀指出了見性成佛的途徑。這途徑稱為" 八正道" 。<大品經>說:"八正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八者是也。"這八正道的設想是凡依隨它去實踐,就能夠消除煩惱繼而發現我們的佛性。 八正道的八方面是:

戒定慧 戒定慧是佛家三個重要的修行功夫,其目的是去引導我們達到覺悟。 戒是基於正語,正業和正命。戒的目的是禁止進行任何會導致生死循環的業報。佛陀訂立五戒作為基本戒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定是基於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妄念使我們的心靈陷入貪婪,憎恨和愚昧之中,而不會給我們任何益處。正念和正定的目的是使我們從妄念中釋放出來。 慧是基於正見和正思惟。其目的是洞悉真理而明白事物的真相。 這八個途徑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作為一個整體同時練習。它們全部都是互相關連的,而且有互補的作用。雖然修持戒定慧並無次序之分,但對於初學者應從戒開始去修行。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功效易見。 悲智雙運 在修行的實踐中,由於身軀的軟弱我們會時常遭遇到很多障礙。佛陀督促我們要以智慧去保衛我們的心靈,免受貪婪,憎恨和愚痴三毒的侵害。這裡所說的智慧並非一般的智慧,而是由慈悲心流露出來的智慧。由慈悲心流露出來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渡過困難,誘惑和屈辱等遭遇。然而,沒有智慧的慈悲是不純淨的,沒有慈悲的智慧是不完美的。佛陀說慈悲與智慧是心手相連同時並進的。如果我們反覆的在生活上去運用和實踐,最終會成為開啟覺悟之門的鑰匙。 菩薩道的實踐 菩薩是沒有進入涅槃而選擇留在世間去幫助他人實現覺悟的覺者。菩薩道的實踐方法稱為六度波羅密分列如下:

菩薩做出誓願去找尋仍然陷入迷昧的人,幫助他們脫離苦海。由於他們的至誠意願正與佛陀的精神一致,所以實踐菩薩之行為可說是成佛的捷徑。 三個主要的步驟 總括而言成佛的三個主要步驟是: Step 1. 第一步驟:不做罪惡的行為,參與實踐行善 Step 2. 第二步驟:持戒,培養定與慧 Step 3. 第三步驟:培養菩薩慈悲之心,跟從他們的道路 from:http://www.buddhas.net/tw/how.html

龙生   07 Aug 2015
View Details

為什麼我們要成佛

基本上有五個理由說明為何我們要成佛。於成佛時我們能夠: (1) 達到對生命及宇宙的完全認識 (2) 使我們的心靈從世俗的執著中釋放出來 (3) 終止我們現世的所有痛苦 (4) 打破生死循環 (5) 抵達覺悟的彼岸,那裡只有永恆的喜悅和寧靜 現世的痛苦 生命是短暫而充滿痛苦的。難怪莊子說 "我本不願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願死,忽然死期至。" 生或許是偶然,但死卻是必然。沒有一個人能幸免於這個自然現象。我們必定走過生,老,病,死的階段。我們大部份的生命刻記著困難,失望,掙扎,災禍,意外,分離,疾病,衰老和損失。當然,生命也有其快樂的時刻。可是由於它的非恆久性,往往遺留下來的是沮喪和惆悵。在我們短暫的生命結束時,就要永遠離開我們至愛的人。在我們死亡的一刻,我們的成就、獎項、學位、知識、技能、名譽、地位、權力和財富都全部消逝在眼前。一個關於空手死去的古老格言說: 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沒有人可以幸免於這個真實。 沒有終結的生死循環 佛陀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是由於渴愛之心而引起的。我們渴愛財富,名譽,感官滿足和長生不死。渴愛之心的顯現便是貪婪,憎恨和愚昧。這三種毒素愚弄我們的心靈之深而驅使我們走進那生死循環。根據業報的規律,我們每一個人都必會背負自己的罪孽擔子帶到自己的來世,依據罪惡的大小面對應得的因果報應。我們將會在不同的境界再生。若果有幸再生於人的境界,我們也要走過那生命的四階段,再次接受由於業報的許多痛苦。這是歸咎我們愚痴的心靈誘發這一切,包括那沒有終結的生死循環。 終極的自由 由於了解,實踐和掌握佛陀的教導,我們開始領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不再執著世俗而煩惱痛苦,也不再為死亡而恐懼。頓然,心靈安穩平靜,生命充滿和祥與喜悅。實現了覺悟之境界, 慈悲和智慧之能力把我們從生死循環中解放出來,達到了終極的自由。 涅槃的彼岸 當我們根除了所有無明時的境界稱為涅槃。那是一個完全覺悟的境界。沒有貪婪,憤怒和愚痴。沒有生,老,病,死。只有永恆的寧靜和快樂。 開啟智慧與慈悲之門 當我們一旦體會到真理,我們原有天賦的智慧和慈悲之心將會被解封而完全流露出來。因為我們了解生命虛無的本質,而不再有”自我”與”他人”的觀念。所以在我們了解到自身的佛性之後,幫助所有眾生實現覺悟,便成為我們一個重要又自然的目標。那是多麼自然,因為我們不再為任何既有的自我和他人的著相所影響。我們的心靈從那些形象,聲音,臭味,味道,觸覺和思惟所形成的人為感觀之束縛釋放出來。佛陀清楚地說: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from:http://www.buddhas.net/tw/why.html

龙生   07 Aug 2015
View Details

借伞,取经,停车,合作,这4个故事修行的人要看看

借伞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取经 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停车 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合作 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 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 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from:http://www.xuefo.net/nr/article30/298871.html

龙生   07 Aug 2015
View Details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001 The Hermit Sumedha makes his aspiration 苏弥陀隐士 (EON注:即善慧隐士,果德玛佛陀4阿僧祗10万大劫前的前世,以身做路供养燃灯佛,他当时已经修行到能使用神通了,但是为了表达对燃灯佛的尊敬,不使用神通修路;他身后那位女子应该就是耶苏陀罗的前世,当时她一看到苏弥陀隐士就非常喜欢他,于是把自己用来供养燃灯佛的莲花分了一大半给苏弥陀隐士,燃灯佛对苏弥陀隐士预言说,这位女子将生生世世都跟着你,无论她哪生作为你的妻子,都会贤惠而美丽;燃灯佛后来并没有从苏弥陀隐士身上踏过,而是在为他授记之后,恭敬地右绕而过;按照上座部佛教的标准,只有像苏弥陀隐士那样,正式得到一位佛陀的授记,才能被称为菩萨。) 002 Queen Mahamaya’s dream 皇后摩诃摩耶的梦 (EON注:夜梦白象,菩萨入胎。) 003 The birth of the Bodhisatt 菩萨出生 004 Kaladevila the hermit being shown the newborn Bodhisatta 修行者卡拉德维拉为刚出生的菩萨看相 (EON注:也就是阿斯陀仙人,他已经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且知道自己要过世在佛陀证道之前,证得这种定的外道沙门一般会转生在与它相应的天界中,而该处天界因为不存在物质,所以无法聆听佛陀的教导,他因此而垂泪。) 005 The Bodhisatta entering the attainments under the rose-apple tree 菩萨幼年在阎浮树下自行进入初禅 006 The Bodhisatta picking up the goose wounded by Devadatta 菩萨抱起被提婆达多射中的白鹅 007 The Bodhisatta displaying his archery skill 菩萨展示天生箭艺 008 Taming the wild stallion 菩萨驯服烈马 009 The wedding ceremony of the Bodhisatta Prince and the Princess Yasodhara 当时还是王子的菩萨和 耶苏陀罗公主 成婚 010 The Four Omens- […]

龙生   07 Aug 2015
View Details

佛陀是誰

佛陀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精神導師之一。 他教導我們應為眾生付出無邊的慈悲和憐憫。他常被人稱為苦海慈航去普渡苦難的眾生以到達極樂世界。 他是一位覺者 佛陀並非一位神或先知, 而是透過無懈的努力而成為具有絕對清淨,偉大慈悲和完美智慧的覺者。他的慈悲包容所有生命之體。他的能力可以幫助眾生永遠脫離怨恨,哀傷,苦痛,悲傷和絕望。他的智慧宛如一面明鏡可以清澈地反映每一件物件, 能夠無可阻擋地領悟所有事物。他的智慧宛如一把金剛劍可以斬斷任何物體, 能夠穿透所有無明, 破解所有妄念, 驅除所有邪魔。 他是一位導師 佛陀是一位偉大的導師。他那慈悲, 智慧和解脫的教訓繼續不斷地指導並救援億萬的人們。他讓我們知道在這宙宇裡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 只是一個概念而已。世界上的生命只是一個虛假的形象和幻覺, 藉著因緣反覆地顯現和消失。由於我們的無明或不明白事物的真相而產生”自我”的觀念。這個不實的”自我”引發了一個無明, 業報, 痛苦的連鎖反應。我們的心志糾纏於貪婪, 憎恨與愚昧之中。透過無數的生生世世, 我們捲入了一個充滿煩惱情緒的旋渦而萌生痛苦。 寧靜,快樂和超生 佛陀要我們知道因果法則是與無明有關連的。他教導我們超生的方法, 使我們脫離永無休止的生死輪迴。他告訴我們達到寧靜,快樂和超生的途徑是來自對生命和大自然的了解。唯有透過勤奮的修行,我們才可以達到真正的解脫和覺悟。 修行的第一步 佛陀的慈悲包容了所有人,獸,禽,魚,蟲的眾生。佛陀說在真正的大自然前題上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的。他是素食主義的擁護者。戒殺生是修行的第一步。當我們實踐佛陀的教訓去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安好時,便會很明顯地感覺到創造內心和平是那麼自然易得。 決定你自己的命運 佛陀的教訓是一本智慧的經典, 教導我們如何去過一個快樂和充實的生命。他提供了我們一個完整且清晰的生命和大自然的圖畫。佛陀強調了那是我們自己的心靈創造了天堂和地獄。地獄是由我們對世俗的執著而產生的, 從而引發自我主義和煩惱。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摒棄自我和世俗現象的妄念, 天堂便會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已手中, 而我們確是唯一的命運設計者。 比光速更快 光速每秒超過300,000 公里。理論上沒有任何事物比光更快。然而, 佛陀說心靈的速度比光速更快。不到一秒之間心靈可以旅行達到三千個銀河系的世界。心靈不單是快速和至遠, 它的業報效應更為廣泛和深遠。心靈經常忙碌往返於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抓住任何溜進去的事物。內心經常充滿著色,香,味,聲,觸和著相的思惟。結果我們被綑禁於一個快動, 不停, 飄忽和業報的精神洪流之中。它妨礙我們去了解自己的本性。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控制和淨化我們的心靈。 佛陀的教導適用於每一個人 佛陀提供了許多方法讓我們去控制及淨化我們的心靈。最為人知曉的便是禪, 包括禪定和三昧。無論我們信奉任何宗教信仰或教條, 我們能夠從佛陀的慈悲與智慧的教導中, 達到廣闊及深沈的內心淨化與和平。 世界和平與和諧 當我們實踐了內心淨化與和平之後, 憎恨, 嫉妒和殘暴的有害力量將會消散, 而容忍, 謙遜, 仁慈的有益力量將會運行。我們不會計較人們的宗教, 種族, 膚色, 國籍, 性別, 社會地位, 年齡和殘障而會變得對人尊敬和仁慈。唯有培養好心靈的內在和平, 真正的世界和平與和諧才能夠實現。 from:http://www.buddhas.net/tw/who.html

龙生   07 Aug 2015
View Details

阿难陀

梵名A^nanda ,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厥功至伟。 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难于佛陀入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于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将法付嘱于商那和修。 1出家因缘 当我执笔要写下阿难陀尊者一生的事迹时,就自然的会记得文殊菩萨赞叹他的话:「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 关于阿难陀尊者,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他对于当时的教团,对于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响。 阿难陀和罗睺罗一样,所谓童年入道,在他儿童的时代就加入教团,究竟是几岁出家的,这很难考证,不过,据可靠的说法,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释种七王子出家时,阿难陀以最小的年龄,参与其中。 阿难陀的父亲是白饭王,提婆达多就是阿难陀的哥哥,他所以能够在童年时加入僧团,可以说就是佛陀的希望。原因是佛陀回乡说法时,白饭王怕阿难陀会受到佛陀出世思想的影响,在见过佛陀不久后,就把阿难陀在到毘舍离国去,不让他有接触佛陀的机会,可是后来佛陀也到了毘舍离国,白饭王只得又把阿难陀带回到迦毗罗城城。 说来真是不可思议的因缘,佛陀在诸王子中,最希望阿难陀能跟他出家。在有先见之明的佛陀心中想:「假如阿难陀出家,将来可以绍隆佛种,把佛法永传于后世。」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一生事业中最要紧的就是物色继承的人选,加以培植,加以提拔,在佛陀成道后不久,他就选上了阿难陀。 佛陀得悉阿难陀回到迦毗罗卫城,也马上就到达白饭王的宫殿,住在阿难陀隔壁的房间,房门和房门相连,阿难陀一见佛陀,就恭恭敬敬的礼拜,并且还拿了扇子替佛陀搧风,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阿难陀小小的心灵中,早就有对佛陀恭敬的信心! 因此,一有机缘,阿难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一同加入僧团,披剃出家。[2] 2帮助女人出家 在教团里渐渐长大的阿难陀,有着温和慈悲的天性,有着打动人心的俊容,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众尊敬的人,对比丘尼,他尽心关切;对在俗的信女,他给予安慰。 假若没有阿难陀,今日的僧团里,是不是允许女人出家做比丘尼,那就难说。 说起女众在僧团里能允许依正法出家,那完全是阿难陀尊者的力量。 原因是圣母磨耶夫人的妹妹憍昙弥,是佛陀的养母,她看到佛陀成道的五年内,光是释迦族中就有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陀、难陀等皈依佛陀剃度出家,王孙罗睺罗也做了沙弥,夫君净饭王也驾崩了,她思前想后,感慨万千,大概是她的善根发芽,她要求佛陀允许她在僧团中如法出家。 憍昙弥第一次请求,佛陀没有考虑就拒绝她,她又两次、三次的请求,都被佛陀拒绝。后来佛陀怕姨母的纠缠,就带领弟子往距毘舍离不远的那摩提尼精舍去教化。 憍昙弥夫人不因佛陀的拒绝而灰心,她集合了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五百名释种女众,剪去头发,赤着脚,离开迦毘罗卫国,往毘舍离追赶佛陀。据说迦毘罗距离毘舍离有两千里以上的路途,住在深宫中的她们,连上下楼都会觉得疲倦,现 在变成三衣一钵的比丘尼,赤着脚赶二十天以上的行程,因此惊动不少路旁的人,他们带着好奇心来看这些花容月貌的比丘尼,有的人甚至预备很多食物给她们带着,终于她们赶到那摩提尼精舍。 当她们到达精舍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不惯于走路的她们,这时已喘不过气来,她们疲倦憔悴的徘徊在精舍门外,不敢进去。恰巧,阿难陀刚从里面出来,看到憍昙弥等五百女众,都穿了比丘尼的服装,满身灰尘,满面泪痕,对人间有丰富感情的阿难陀,吓了一跳,他问她们道: 「你们是为了什幺?」 憍昙弥夫人回答道: 「我们是为了求道,割爱辞亲,弃家远来请求剃度,佛陀再不允许,我们就死在这里不回去!」 憍昙弥的话,使阿难陀深深的感动,他也不住的流下眼泪来,安慰她们道: 「你们放心吧!我只见到你们这样,心中就非常难过。你们在此等一会,我为你们请求佛陀允许。」 年轻而又富于感情的阿难陀,把憍昙弥等五百女众的愿望,告欣佛陀,并请求佛陀可怜她们,允许她们出家。 佛陀拒绝道: 「我可怜她们,但为正法流传,你去替我回绝她们吧。」 阿难陀不肯去回绝,他仍向佛陀禀告道: 「佛陀!如果是别人我可以去回绝,但对方是佛陀的姨母,假如非要拒绝她不可,一定会发生不幸的后果。她们说,就是死,也不回去。」 「阿难陀!僧团中是不允许女众出家的!」 「佛陀!难道佛法有男女的分别吗?」为了替女众讲话,阿难陀在佛陀座前,真是鼓足了勇气。 「阿难陀!我的法,天上人间都一样,我不拣别男女,就是一切众生,我都平等看待。女众可以和男众一样照我的法信仰、修持、证果,但不一定要出家,这是法则问题,不是男女平等问题。女众出家,好象良田中生长了稗草,会伤害收获的。」 有远见的佛陀,他的话,是有深长意义的。当然,照人情说,是应该允许女众出家的,不过,照法理来说,两性要共同在一起修道,那是很困难的事。智能与情爱是背着路走的,或许有人为了情爱而弃道不修,佛陀所以不准女众出家,也就是为了这一点。或者,佛陀以为女众虚荣心、憍慢心比男人重,才以不允许出家给她们一个教诫。 看见佛陀那么坚决的拒绝,温和得从不曾违背过佛陀一句话的阿难陀,他流泪顶礼说道: 「佛陀!难道您忍心见她们白白的死去,不能慈悲的伸出救援之手来吗?」 佛陀感到世间上法和情有时候是不能兼顾的,佛陀更知道由于众缘和合的关系,世间上没有清净常住不坏的法。佛陀沉默了一会,终于收回自己的主张,像是不得已的向阿难陀说道: 「实在是没有办法,你去叫她们来吧!」 佛陀的慈命一出,阿难陀欢欢喜喜的急忙出去传报这个喜讯,憍昙弥等五百女众听了都欢喜得流出了眼泪。 见了这五百女众的佛陀,像和平常不一样似的有一个挂心,佛陀允许她们出家为比丘尼,但要她们对比丘能奉行八敬法。 因为阿难陀的帮忙,比丘尼的教团终于成立了,憍昙弥对阿难陀很感激,她恳切的说出自己的欢喜道: 「阿难陀!我们能奉行这八敬法,就好象佳人获得美装。」 阿难陀就是这幺一位肯帮女众忙的人,今日僧团中能允许女众出家,这都是阿难陀的功劳。 女众,应该感激阿难陀。 阿难陀有功于女众,所以女众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最受女众欢迎的人物![3] 3摩登伽女 阿难陀年轻貌美,因此所引起的麻烦也很多,有一次阿难陀持钵到舍卫城街上乞食,归途中经过一口井旁,有一个首陀罗种姓的姑娘正在那里汲水,他觉得口渴,就走上前去说道: 「姑娘!请布施我一瓢水!」 姑娘抬起头来,一看是一位庄严的少年比丘,并且她认识他是阿难陀,她看看自己的装束,很害羞的说道: 「尊者!我并不是怜惜一点水,我实在是一个下贱的种姓,怎有资格供养你?」 阿难陀一听,就安慰她道: 「姑娘!我是比丘,没有贵贱上下的分别心!」 姑娘很高兴的把刚汲上来干净的水供养阿难陀,阿难陀喝过后,说声谢谢,就静静的走开了。 正在情窦初开的妙龄姑娘,情不自禁的目送着阿难陀的背影,那王族出身的崇高仪表,那温和的语言,像是在她白纸般的心灵上浓浓的画了一笔,永远无法擦掉。甚至她妄想到假若能够嫁给他,不知多么的幸福! 姑娘回到家里,就像失魂落魄一样,茶饭不思,懒于工作,整天睡在床上沉思妄想。母亲问她,起初她不肯说,再三追问,她要求母亲请阿难陀到家里来,她希望他能做她的丈夫。母亲想想也没有办法,已经出了家的比丘,而且是王族的种姓,怎么可以招赘他为婿?但心爱的女儿不能不顾,她请了会念魔咒的外道,想等阿难陀出外托钵经过她门前时,就以魔咒迷惑他。 魔咒有灵感没灵感这是不知道的,但阿难陀不能忘记这位姑娘也是真的!他经过她家的门前时,姑娘向他微笑,向他招手,他就昏昏迷迷的进入姑娘的家里,姑娘又喜又羞不知所以,这时的阿难陀想到自己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他忆念起佛陀,佛陀的威力加被到他,智能顿然生起,像是给佛陀如风一般的护着,他回到祗园精舍去了。 第二天阿难陀静下心来,在城里托钵,奇怪的是那个姑娘穿著新衣,挂着花鬘,站在路上等候阿难陀,她一见阿难陀,就像飞蛾追随灯火一般,一直跟在他的身后不肯离开。阿难陀急得没有办法,回到精舍告诉佛陀,佛陀叫他把姑娘叫来,佛陀要亲自和她讲话。阿难陀只得又回到门口,见到那个姑娘,阿难陀就问她道: 「你为什么老是跟着我?」 「你真傻,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佛陀说要见你,叫你跟我来!」 一听到佛陀要见她,她的心里一惊,但是为了要获得阿难陀,不得不鼓起勇气去见佛陀,佛陀见到她就说道: 「阿难陀是一个有修行的人,要做他的妻子必须先要出家修行一年才行,你愿意吗?」 「我愿意,佛陀!」姑娘意外的觉得佛陀真慈悲,这么容易就成全她,她也就很快的认许! 「依我的法出家,必须要父母的允许,你能叫你的父母来为你证明一下吗?」 佛陀没有为难人,佛陀的条件都很容易做到,姑娘随即回去把母亲找来,母亲在佛陀座前也欢喜说好,让姑娘先出家修行然后再和阿难陀结婚。 姑娘为了想做阿难陀的妻子,非常高兴的剃发染衣,做了比丘尼。她很热心地听佛陀说法,也很精进的遵照佛陀的指示修行,在比丘尼的教团中,和众比丘尼们共同经营着佛化的生活。 姑娘欲海痴情的心,一天一天的平静下来,还不到半年的出家生活,使她知道过去执着爱情是可耻的行为。 佛陀常常宣说五欲是不净之法、众苦之源。愚痴的飞蛾,自己投火烧死;无知的春蚕,自己作茧自缚,去除了五欲,内心才能清净、生活才能安宁。 她已经体会到自己迷恋阿难陀,完全是不善不净的思想。她很后悔,有一天,她跪在佛陀座前,流泪忏悔着说道: 「佛陀!我已从梦中醒来,我不会像过去那幺愚痴胡来,我此刻所证悟的圣果,或许超过阿难陀比丘,我非常感激佛陀,佛陀为了度化我们这些愚昧的众生,真是用尽种种的苦心与方便!今后我愿永远做一个比丘尼,踏着佛陀的足迹,做一个真理的使者!」 佛陀恳切的教化,终于打动了她那敏感的少女心,醒悟地回到清凉的天地,成为一个模范的比丘尼! 这位姑娘的名字,就是有名的摩登伽女,佛陀让一个下贱的首陀罗种姓的女孩子出家,在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消息传出去以后,不少人批评反对,但大圣的佛陀,反而说出四姓平等的主张,百川流入海洋,四姓出家同为释氏,摩登伽女为了爱恋阿难陀的英俊,而转祸为福的佳话,在僧团中留下千古的美谈![4] 4对比丘尼说法 因为阿难陀的俊貌多情,不但在俗的女众追求过他,甚至连出了家的比丘尼恋慕他的也有。 阿难陀对女众的出家,尽心帮忙,加之他的人缘好,所有的女众,尤其比丘尼对他特别恭敬。有时他和大迦叶尊者同在行化的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比丘尼们总是先请阿难陀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可是论大迦叶的年龄、法腊、戒行,总是强过阿难陀,但比丘尼们不管这些。 出家的生活,在心里好象有一个战场一样,那就是理智与情感交战的战场,理智战胜了,可以成佛作祖;情感战胜了,仍然是凡夫俗子。假若说,要求每个出了家的人,都像枯木死灰的样子,没有一点人间的情感,那是不可能的。 住在祇园精舍里的一位年轻的比丘尼,见到阿难陀那潇洒文雅的神态,日里夜里,一刻不能忘怀,可是,中国的古语说,男女授受不亲,何况是严格的僧团?这一位比丘尼虽然默默的恋爱着阿难陀,但她怎样也无法突出那禁戒的范围,除了偷看阿难陀几眼,其它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有一天,这位年轻的比丘尼病了,她请人带了一个口信去对阿难陀说:「尊者!我生着大病,恐怕是没有好的希望了,请求尊者慈悲,前来看我一次!」 像这样可怜的要求,最使阿难陀动心,第二天早晨,他就在着衣持钵出外乞食前,顺便去看她,她衣服不整的躺在床上不起来,见到阿难陀走近时,她用多情的眼睛,眨都不眨的注视着他,阿难陀见到她那含情的姿态,已明白一切,他马上转身就走,不好意思再看她,她见到已经来了的阿难陀,不说一句话回身而去,一定是不满意她的行为,她马上生起惭愧心,赶快起床,着衣敷坐具,追上阿难陀,请他就坐,阿难陀坐后,就开示道: 「你不可以用不净的东西来养身,不可以憍慢养心,不可以存碰触之想、淫欲之念,你病了,把身心安住于无所求的境界,你就会痊愈了。」 年轻的比丘尼,像是忘记她已经出家的身分,仍然低着头,含情脉脉的说道: 「我不是不懂你的道理,没有好吃的、没有好穿的,我都能忍受,唯有对你的情爱,我怎样努力也抑制不住。人,为了保身安心,不能不有所求!」 「你千万不可这么想,人求衣食住是为了保身,保身是为了修道,修道才能安心,忘道而求身上不实的欲乐那就错了。商客涂酥油于车,但无染着之想,只为了使车转动;生疮者涂酥油于身,并非为饰身,也非为欲乐,只是为治疮而已!我们养身安心,要断欲念,离乐想,远离有漏心,求真实之道,不可为虚幻无常之法所迷!」 比丘尼听后,深深感动,息灭爱欲之念,获得法眼。[5] 5分饼 阿难陀了为女众的事,常常为自己招来麻烦,被人嫉妒、被人批评,佛陀为了他,也常常烦心。 不过,他和迦留陀夷不一样,他不去找女众,而女众常常来找他,他对女众有着纯洁的感情,而没有爱欲的念头,我们从他对比丘尼的开示就可以知道。 […]

龙生   05 Aug 2015
View Details

The Beatles

The Beatles是一支来自英国利物浦的摇滚乐队,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四名成员组成。乐队成立于1960年,其音乐风格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摇滚乐,之后开拓了迷幻摇滚、流行摇滚等曲风[1]  。 1962年发行首支单曲《Love Me Do》。1963年发行首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创下连续30周位居英国流行音乐专辑榜榜首的纪录[2-3]  。1964年4月4日,创下包揽公告牌Hot 100单曲榜前5名的纪录[4]  ;同年凭借歌曲《A Hard Day’s Night》获得第7届格莱美最佳乐队奖[5]  。1965年推出的歌曲《Yesterday》成为乐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6]  。1967年发行的专辑《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获得第10届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奖[7]  。1968年发行的单曲《Hey Jude》连续9周位居美国公告牌榜首[8]  。1970年乐队解散[9]  。 1988年进入摇滚名人堂[10]  。1996年凭借《Free As A Bird》获得第39届格莱美最佳流行乐队奖[11]  。2004年《滚石》杂志评选了“历史上最伟大的50位流行音乐家”,The Beatles排名第一位[12]  。2008年他们在美国公告牌“最杰出音乐人Hot 100”榜单上名列榜首[13]  ,同年以20首冠军单曲在公告牌“最多冠军单曲”榜单上排名第一[14]  。2012年,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公布了英国最畅销乐队排行榜,The Beatles名列榜首[15]  。

龙生   03 Aug 2015
View Details
1 6 7 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