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法講道四十五年。內容浩瀚而富感召。他教導的並不是哲學,心理學,詩歌或神的話語,而是慈悲和智慧的經典來啟示生命和宇宙的真相。他講的也是解脫的經典。如果我們能夠清晰的了解及掌握住他的教導,可以使我們從貪婪,憎恨,愚痴,疑惑及恐懼的力量中跳出來。佛陀並不是憤世嫉俗或悲觀主義的擁護者。他教導我們去積極面對現實,實現涅槃寂靜的境界。公元前530年,佛陀在印度北部Isipatana 的鹿園裡舉行他第一次的說法。也是他首次闡揚四聖諦。四聖諦是十分重要的。佛陀說:"沒有領悟到四聖諦,便會被迫墮落到生死之苦海。領悟了四聖諦,可以破除生死之根。"
四聖諦是:
1 2 3 4 5 |
<span style="color: #ff0000;"> 苦諦 集諦 滅諦 道諦 </span> |
佛陀像醫生那樣指出疾病,分析並訂立醫治計劃。
苦諦
所有的人生都是天生要受苦難的。佛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說:"汝等當知五陰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失榮樂苦。"每一個人都一定要經過生老病死,沒有人能夠避免這四階段帶來的痛苦。生命沒有快樂嗎? 當然,生命有其快樂的一刻,可是不能長久維持。快樂離開後剩下來的往往是沮喪和惆悵。佛陀說:
1 2 3 4 5 6 7 |
<span style="color: #ff0000;"> 人生如夢境的虛渺 人生如幻象的現失 人生如泡沬的空白 人生如影像的飄忽 人生如露水的短暫 人生如電光的閃逝 </span> |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只不過有幾十年短暫的光景,事情的發生往往不如人意。這些關連著損失,憎恨和分離的痛楚與苦痛是無了期的。不曉得我們死後要往何處去之苦更是最難承受的。
集諦
渴愛之心
人們的渴愛之心誘發了痛苦。我們渴愛感官上的快感,權力,財富和長生不死。當我們渴愛這些事物時會使我們變得自私和殘忍。我們企圖去犧牲別人來創造給自己一個完美的世界。這種欲望不單只引發傷害和痛苦,而且驅使我們走入生死循環之中。
我是誰
在解釋再生的形成,佛陀悟出了人生十二因緣的法則。而這十二因緣的鏈條關係構成那跳不出的的生死循環。在鏈條的頂端是無明。意思是迷惑或缺乏認識。不認識自己的本性,我們便會迷惑和迷失。我們創造了自我的個性,特徵或形象而依附著它。那特定的個體”我”只不過是五種因素的組合而已,它們稱為:
1 2 3 4 5 6 |
<span style="color: #ff0000;"> (1) 色蘊 (2) 受蘊 (3) 想蘊 (4) 行蘊 (5) 識蘊 </span> |
它們是生命的基礎。它們的本質是不斷的變化和非恆久性的。
空
<心經>裡對五蘊的解說最為人所熟悉:
1 |
“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滅諦
停止執著
根據佛陀的教導,所有的痛苦都能夠令其終止。如果我們有決心,這是一個可以完全治療好的疾病。痛苦的根源是渴愛之心,渴愛是由於無明或不明白而引起。所以透過對自我本性的認識和停止對事物的執著及妄想,就能夠終止我們的痛苦。
涅槃
涅槃是把我們所有的無明消滅時的狀態。這是完全覺悟的狀態。沒有貪婪,憎恨和愚痴,沒有生老病死。只有永恆的寧靜和快樂。任何事物由因果所引發的必會變化,改變和瓦解。然而,涅槃是永恆的,因為它不再受任何因果的影響而去變化。 涅槃是不變動的。因為無明與渴愛之心已經消滅,而業報的活動已經停止。在涅槃狀態的和平與快樂是超乎我們世上所能描述或表達的。它是不可以用我們的五種感覺所能體驗或經歷的事物。在<法華經>中佛陀說:"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也在<金剛經>裡說:"非說所說"。換言之,唯一的方法去認識涅槃是需要實實在在地去實踐。
道諦
八正道
佛陀教導我們去終止痛苦的唯一方法是在心靈及行動上培育正確的原素。佛陀猶如一個醫生對生命提供了詳儘的診斷。他研究了生命的疾病並作出了處方。他並沒有處方出具有魔力或奇異的藥物。而是充份地設計了一個治療方法,稱為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慎防被歪曲
當我們讓生命為無明所推動時,我們便會依照為無明所歪曲的方法來思考及行動。八正道是設計來保衛我們免除這種歪曲, 幫助我們排除所有慣性的執著。這些執著是由於貪婪,憎恨和愚痴所引起的。如果我們實在地去實踐,便可以達到由痛苦中解脫出來的人生。
中道
佛陀訂立八正道在一個中道的特性內。他督促我們不要進行極端的修練如自我苦修和自我放縱。隱士的孤獨生活可以提供一個沒有分心的環境去修習,然而這樣的生活是不被鼓勵的。須知道在成佛時慈悲的表露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夠遺棄人們在苦海中浮沈而不理會。佛陀更督促我們去幫助他人覺悟。很明顯生活在同一個社會裡是有助於達成這個目的。畢竟,在尋找覺悟時所需要的智慧,是須與人們相互交往時在生命的缺陷和困難中磨練出來的。自我放縱也不被鼓勵的。我們不應該放縱我們的喜愛於奢華或感官上的快樂。放任六根的欲望並為六塵所左右,我們將會跌回到貪婪,憎恨和愚痴的旋渦裡去。佛陀督促我們停止去找尋外在的事物,應去開啟我們內在無窮的智慧。
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的教導。佛法是能夠使我們從愚痴與痛苦解脫中跳出來的技術和知識。根據<法句經>裡之一節經文可歸納佛法如下:
1 2 3 4 5 |
<span style="color: #ff0000;">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法 </span> |
佛法是佛教三寶之一。三寶是佛陀,佛法和僧伽。僧伽是一個和尚及尼姑的社群。他們放棄了俗家的生活方式而勤奮地去修習佛陀的教導。他們也教導凡人學習佛法。
如是我聞
佛陀的教導紀錄在佛經裡。以巴利文及梵文寫成。許多佛經以中文及西藏文翻譯型式保存著。廣為人知的有華嚴經,金剛經,心經,圓覺經和法華經。佛經以散文體型式寫成。型式簡單而沒有韻律或詩歌的結構。開頭語必冠以”如是我聞”,表示接著所紀錄的是佛陀實在的說話。”我” 是指阿難尊者,是佛陀的弟子。他以記憶力聞名,對佛陀大部份的教導能一一紀錄下來,作出很大的貢獻。
研讀佛經的重要性
研讀佛經正如讓佛陀直接對我們說話。在<金剛經>裡佛陀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說任何人能夠修讀及研究這佛經而廣泛流傳,將會為如來 (佛的一個最高銜號)所知曉及承認。他們將成就無量的,無可比擬的和不可思議的無邊大功德。這些人將會分擔如來的重負去幫助他人實現最高之完美覺悟。佛陀強調了研讀佛經的重要性。然而,佛陀提醒我們不要作繭自縛,佛法只是一個方法去修習,但並不是一個教條去依附。他說:”這些教導好比木筏用以渡河,但並不是以抱持木筏為目的。” 唯有實在地學習佛陀的教導,他的精神和智慧才可以傳授給我們而真正受用。
from:http://www.buddhas.net/tw/wh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