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全称是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Integration,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是由美国国防部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和美国国防工业协会共同开发和研制的,其目的是帮助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从而能按时地、不超预算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其所依据的想法是:只要集中精力持续努力去建立有效的软件工程过程的基础结构,不断进行管理的实践和过程的改进,就可以克服软件开发中的困难。CMMI为改进一个组织的各种过程提供了一个单一的集成化框架,新的集成模型框架消除了各个模型的不一致性,减少了模型间的重复,增加透明度和理解,建立了一个自动的、可扩展的框架。因而能够从总体上改进组织的质量和效率。CMMI主要关注点就是成本效益、明确重点、过程集中和灵活性四个方面。 CMMI分5个级别 CMMILevel 1,完成级。在完成级水平上,企业对项目的目标与要做的努力很清晰,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但是由于任务的完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企业无法保证在实施同类项目的时候仍然能够完成任务。企业在一级上的项目实施对实施人员有很大的依赖性。 CMMILevel 2,管理级。在管理级水平上,企业在项目实施上能够遵守既定的计划与流程,有资源准备,权责到人,对相关的项目实施人员有相应的培训,对整个流程有监测与控制,并与上级单位对项目与流程进行审查。企业在二级水平上体现了对项目的一系列的管理程序。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排除了企业在一级时完成任务的随机性,保证了企业的所有项目实施都会得到成功。 CMMILevel 3,定义级。在定义级水平上,企业不仅能够对项目的实施有一整套的管理措施,并保障项目的完成;而且,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以及自己的标准流程,将这套管理体系与流程予以制度化这样,企业不仅能够在同类的项目上升到成功的实施,在不同类的项目上一样能够得到成功的实施。科学的管理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企业的组织财富。 CMMILevel 4,量化管理级。在量化管理级水平上,企业的项目管理不仅形成了一种制度,而且要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对管理流程要做到量化与数字化。通过量化技术来实现流程的稳定性,实现管理的精度,降低项目实施在质量上的波动。 CMMILevel5,优化级。在优化级水平上,企业的项目管理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企业不仅能够通过信息手段与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对项目的管理,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对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次品予以预防。能够主动地改善流程,运用新技术,实现流程的优化。企业在实施CMMI的时候,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一般地讲,应该先从二级入手。在管理上下功夫。争取最终实现CMMI的第五级。 CMMI历史背景SEI的Watts Humphrey在1987年发布了过程成熟度模型(Process Maturity Model).1991年SEI发布了软件的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v1.0)可以视为CMM的领域的起点。自此以后,人们开发了各种CMM模型,譬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开发了FAA-iCMM,集成了其三个模型的所有特征和实践。1993年SEI正式发布SW-CMM1.1。2001年12月发布CMMI1.0。2005年CMMI1.1全面替换1.0。目前普遍在使用的是CMMI1.2的标准,正在审批阶段的是CMMI1.3的标准,它们改进的主要方向是完善定义以及可实施性。
View Details1.在pom文件添加一行打包的配置
1 |
<packaging>jar</packaging> |
再添加一个spring-boot-maven-plugin打包插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build>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executions> <execution> <goals> <goal>repackage</goal> </goals> </execution> </executions> </plugin> </plugins> </build> |
由于我的8080端口已经被占用了 ,所以我要先改下项目端口,如果你的8080端口没被占用不需要改 打开Run/Debug Configurations对话框添加一个Maven打包配置,如图 然后运行mvn就可以生成jar包 在项目的target目录可以看到生成的jar包 打开cmd,到jar 包所在目录 运行命令 java -jar springboot-0.0.1-SNAPSHOT.jar 浏览器访问结果 使用eclipse打成jar包 1.项目右键 debug as-> Debug Configurations 点击Debug即可。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打成war包,需要把pom里的jar改成war,打包后放到Tomcat的webapp下启动Tomcat就可以了。但是必须使用1.8的jdk和8.0以上的Tomcat ,且必须配置JAVA_HOME环境变量,这里我就不演示了。 from:https://blog.csdn.net/wya1993/article/details/79582014
View Details在pom文件中,添加如下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plugin> <groupId>org.apache.maven.plugins</groupId> <artifactId>maven-compiler-plugin</artifactId> <configuration> <source>1.8</source> <target>1.8</target> </configuration> </plugin>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executions> <execution> <goals> <goal>repackage</goal> </goals> </execution> </executions> </plugin> |
from:https://blog.csdn.net/qq_18769269/article/details/83095012
View Details【1】项目内部配置文件 spring boot 启动会扫描以下位置的application.properties或者application.yml文件作为Spring boot的默认配置文件
1 2 3 4 |
–file:./config/ –file:./ –classpath:/config/ –classpath:/ |
即如下图所示: 以上是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所有位置的文件都会被加载,高优先级配置内容会覆盖低优先级配置内容。 SpringBoot会从这四个位置全部加载主配置文件,如果高优先级中配置文件属性与低优先级配置文件不冲突的属性,则会共同存在—互补配置。 我们也可以通过配置spring.config.location来改变默认配置。
1 2 |
java -jar spring-boot-02-config-02-0.0.1-SNAPSHOT.jar --spring.config.location=D:/application.properties |
项目打包好以后,我们可以使用命令行参数的形式,启动项目的时候来指定配置文件的新位置。 指定配置文件和默认加载的这些配置文件共同起作用形成互补配置。 【2】外部配置加载顺序 SpringBoot也可以从以下位置加载配置:优先级从高到低;高优先级的配置覆盖低优先级的配置,所有的配置会形成互补配置。 1.命令行参数 所有的配置都可以在命令行上进行指定; 多个配置用空格分开; –配置项=值
1 2 |
java -jar spring-boot-02-config-02-0.0.1-SNAPSHOT.jar --server.port=8087 --server.context-path=/abc |
2.来自java:comp/env的JNDI属性 3.Java系统属性(System.getProperties()) 4.操作系统环境变量 5.RandomValuePropertySource配置的random.*属性值 6.jar包外部的application-{profile}.properties或application.yml(带spring.profile)配置文件 7.jar包内部的application-{profile}.properties或application.yml(带spring.profile)配置文件 8.jar包外部的application.properties或application.yml(不带spring.profile)配置文件 9.jar包内部的application.properties或application.yml(不带spring.profile)配置文件
1 |
由jar包外向jar包内进行寻找,优先加载待profile的,再加载不带profile的。 |
10.@Configuration注解类上的@PropertySource 11.通过SpringApplication.setDefaultProperties指定的默认属性 参考官网地址 官网图示如下: from:https://blog.csdn.net/j080624/article/details/80508606
View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