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月球被不明物体撞歪 NASA决定重返月球

月球的形成有多种理论支持,比较经典就是撞击假说,大约在46亿年前,一颗称为忒伊亚星球把早期地球狠狠地撞了一下,抛出了一个巨大的深坑,这就是太平洋。之后剥离的物质在轨道上聚集,重新形成了月球。 撞击假说算是比较正统的月球形成理论,不过根据模型推演,由此形成的月球应该有一个比较正常的公转轨道,而不是现在这样。 这意味着月球在形成再次被撞了一下,这个神秘物体的残骸目前仍然留在月球上。 月球环绕地球的轨道是不寻常,这个特点已经被NASA所发现。作为世界航空航天的领军机构,NASA的探测器遍布月球。 从美苏太空争霸以来,向月球发射的飞船不计其数,从早期验证月球是否为岩质表面,但月球背面、内部都翻了个遍。 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倾斜轨道意味着日食偶尔发生,而不是每月发生,这是倾斜自转轴的第一个影响方面,第二个疑问在于月球上遗留了哪些不应该属于这里的物质。 阿波罗计划带回的岩石样本发现,其中有一些金属在地球上很稀有,但月球上的储量却很多。根据撞击形成理论,月球和地球在同一时期形成,也就是被忒伊亚星球撞击后,物质重新进行了分配。 应该说两者的物质成分是基本一致的,那么本不属于这样的金属可能就是第二次不明撞击带来的。 在月球内部,NASA发现了金、铂、铱等贵金属分布,这种物质在地球上数量较少,占了大约1%的地球的质量,但月球却比我们丰富。 NASA根据过去半个世纪的发现认为,月球在第二次撞击中获得了一些地球不存在的金属,有趣的是,自转轴倾斜后更加朝向地球。同时月球也被地球的引力潮汐锁定,只有一面永远朝向地球,背面在地球上是永远看不到的。 天体物理学家Kaveh Pahlevan指出,NASA下一步将依托小行星登陆计划重新返回月球,虽然直接返回方案在星座计划中被取消,目前已经改为秘密返回,利用小行星登陆再次回到月球,寻找第二次撞击遗留的线索,时间会在2020年代中期,与登陆小行星任务一同执行。 不过为何已被美国实现了的“登月工程”,重返月球竟如此之艰难,竟在人力物力充沛的条件下仍需准备数年甚至更长时间,还需借助特殊手段?这其中究竟有何种隐情?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阿波罗登月事件,美国政府宣布登上了月球,然而这真的就是像传说中一样神乎其神吗?甚至于整个过程,被传为全是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美苏太空竞赛中的胜利,而精心设下的一个骗局。 最近的民调显示,大约有20%的美国人认为美国从未登上月球。阿波罗任务结束后,我们为什么就再也没回去过?为什么只有在理查德·尼克松任期内人类登陆月球?水门事件后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相信这位狡猾的小迪克的糊弄,说什么美国在冷战中名利双收的鬼话。 在下面的内容中,作者列出了一些证据表明登月可能是个骗局。作者试图在考虑了NASA提供的解释的情况下为每一条都提供一个客观的视角。 1、飘动的旗帜 飘动的旗帜 阴谋论者指出,当第一个登月直播在电视上播出时,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正颤动飘舞着。着陆的照片似乎也显示有微风荡漾,上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国旗的褶皱。但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在月球的大气层中没有空气,当然就没有风能使国旗飘动。 无数的解释试图反驳这一现象没有任何稀奇:NASA声称国旗是存放在一个细管内,连锁反应使得它在插好之前就被展开了。其他的解释则说宇航员在接触铝杆时的反作用力产生的干扰使得录像画面出现了波纹。 2、消失的着陆坑 消失的着陆坑 声明如下:如果NASA真的登月了,在登月舱着陆时下面会出现一个着陆坑。但在任何登陆的录像或者照片中都找不到一个坑洞,登月舱更像是被整个放在了那里。同时月球表面覆盖着细小的月球尘埃,但这在影象资料上基本看不到。 同国旗的问题一样,消失的着陆坑有着一大堆的解释。NASA主张的是登月舱在低重力环境下着陆需要的推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月球的表面本是坚硬的岩层,所以很可能无法观察到一个明显的着陆坑——就像一架飞机在混凝土跑道着陆时也不会留下一个大洞。 3、消失的星星 在所有的照片、影像资料中,没有星星是登月骗局让人信服的理由之一。月球上没有云,所以在月球上看星星远比我们在地球上透过大气层看要清楚明亮得多。 这里的论据是,NASA几乎无法为登月骗局绘制每个星星的确切位置而不被看穿,所以干脆就不画了。而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照片质量太差所以看不见星星(这真是他们给出理由)。 有些照片是高品质的,但仍看不见星星。而你却能在地球拍摄一张能看见星星的低品质照片。 消失的星星 4、范艾伦辐射带 为了抵达月球,宇航员必须经过一条范艾伦辐射带(范艾伦辐射带是在地球附近的近层宇宙空间中包围着地球的大量带电粒子聚集而成的轮胎状辐射层,由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译者注)。辐射带受地球磁场控制永远保持在同一个位置。 范艾伦辐射带 阿波罗登月标志着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将活人送出了这条辐射带。阴谋论者争论说,尽管有飞船内外都有铝涂层,但辐射的强级几乎能把宇航员在前往月球的途中煮熟。 NASA已经反驳了这种说法,强调宇航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穿越了辐射带,所以只遭到了轻微辐射。 5、无法解释的东西 登月照片公布后,理论家们很快就注意到一个神秘的东西(如上图所示)——在阿波罗12号任务中宇航员头盔上的反射。这似乎是完全没理由出现在那的一根挂着的绳子或者电线,让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在电影棚中经常见到的聚光灯。 因为图像质量太差,这一猜测仍存在疑问,但谜团依然存在:为什么会有东西悬浮在月球的半空中(几乎没有空气)。从登月舱的其他照片中似乎都没有东西从它上面伸展出来,所以这至今仍完全无法解释。 无法解释的东西 6、慢速行走和隐线 为了论证登月是在一个摄影棚中拍摄的,阴谋论者必须认为低重力环境是被NASA模拟出来的。 慢速行走和隐线 如果你拿到了登月镜头的录影带,并将影片2.5倍的速度播放,宇航员看起来就像在地球重力下行走。 而让人印象深刻的宇航员跳跃高度,不可能在地球重力下实现,但隐藏的电缆可能给了宇航员一些额外的高度。 在一些截图中可以看出隐线的轮廓(据说这些照片只能看出一根非常模糊的线条)。 7、多出来的光源 在月球上只存在一个强光源:太阳。这表明所有的影子都应该是互相平行的。但在登月时却不是这样:视频和照片都清楚地显示出影子的方向是不同的。阴谋论者认为,多出来的光源有力地证明了这些登月照片是拍摄于一个类似电影片场的地方。 NASA一直试图把这些奇怪的影子归咎于月球表面上不同寻常的隆起和丘陵。这一解释让一些理论家哭笑不得;丘陵怎么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角度误差?图像中登月舱与前景中岩石的影子几乎成45度角。 多出来的光源 from:http://news.gmw.cn/2016-04/21/content_19802349.htm

龙生   22 Apr 2016
View Details

那些 JavaScript 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JavaScript 权威指南》这本书从第四版开始,一直到第六版,每个版本我都逐字逐句读过几遍,然而每一遍下来的感受却完全不一样。上上周的周一,再次翻开了这本犀牛书, 这一次我是带着批判精神和研究精神过来的,所以看的时候也写下了一些感受和笔记,都是些容易被忽略的点,部分内容犀牛书上不一定有提到。 之前都发在 微博 上,稍微整理了一番,放在这里,方便阅读。 一些小点 语句/表达式 换个角度理解语句(statemaents)和表达式(expressions):表达式不会改变程序的运行状态,而语句会。还有一种叫做表达式语句,可以理解为表达式和语句的交集,如 ({a:1})、"use strict;"等,我觉得没必要死扣,意义不大。 字符集 ES3 要求 JS 必须实现 Unicode 2.1 及后续版本,而 ES5 只要求支持 Unicode 3 及后续版本。Unicode 字符 2005 年超过了十万字符,至今仍在不断增修,最新版本是 8.0。 分号 如果你写 JS 代码不喜欢带分号,而又搞不清什么时候必须加分号,可以这么做:在以  “(“、”[“ 、”/“、”+”、”-“ 开头的语句前面都加上一个分号,如 ;(a + b).toString()。 进制 ES5 严格模式中禁止使用八进制。目前各种引擎对 JS 的实现是存在差异的,部分支持八进制,部分不支持。八进制被禁止的原因:String 和 Number 之间经常被相互转换,而以 0 开头的八进制数据特别容易让人迷惑,也容易让机器迷惑,比如 09 是该被转换成 9 还是直接报错?十六进制不存在这个问题,如 0x98。更多信息参阅 这里。 精度 JS 采用 IEEE-754 浮点数表示法,这是一种二进制表示法,由于精度原因 JS 不能表示所有的实数。它能展示的浮点数个数是有限的,比如它不能准确地表示三分之一的数值字面量。这也导致了它在浮点数的计算上存在误差,如 0.3-0.2 != 0.2-0.1,因为在计算的过程中,存在数据的溢出,丢失了精度。 null/undefined 系统级、出乎意料的或者类似错误的值的空缺使用 undefined,而程序级、正常的或意料之中的值的空缺使用 null。平时编程给变量赋值时,不要使用 undefined 而应该用 null。值得注意的是 ES3 中的 undefined 是可以被重新赋值的,ES5 修复了这个 bug。通常我们使用 void 0 来还原/代替 undefined 的值。 eval eval 是个不好把握的东西,它在 ES3 中更像是 Function,而在 ES5 中更像是一个运算符(严格模式下不允许设置别名,否则报错,且将其作为保留字)。实际上 ES3 中也不允许给 eval 设置别名,然而很多实现却依然允许,并将其作为全局代码来执行,浏览器尤其是 IE 对它实现相当混乱,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不过 IE 中提供了一个 […]

龙生   22 Apr 2016
View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