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乔是这样在个人博客上介绍自己的:web 设计师,现居上海,Designlol.net 站长。配以她略显冷峻的标准照。她的名字出现在“科学松鼠会”网站的落款栏里,她义务设计了这个声名鹊起的科学网站。而知道分子们熟读的FT中文版网站也与她有关。28岁的她已经在web设计界广受瞩目。 然而,网上关于她的报道很少,除了有几段讲座视频,是她在讲“理性的设计”。她有一个网站,叫“全球设计精享站”(Designlol.net),介绍全球各领域的设计精华。她的博客“西乔的九卦”有一批忠实粉丝。只是她更新得没有以前勤了,描写个人的“九卦生活”栏目更是有近一年没有更新。这位设计师显得有点神秘。她说,她正在备考雅思,准备去加拿大读一个艺术方面的两年硕士课程。 然而,如果你会翻墙,你会从twitter这只“愤怒的小鸟”上看到一个活跃的家庭主妇版的西乔——爱淘宝,也爱做菜,当然也爱和她先生——程序员霍炬夫唱妇随。而且她也因之获得了程序员们的生活素材,在《程序员》杂志上连载“神秘的程序员”漫画,到目前已出版28期。“这是我目前唯一规律的月收入,每月500块钱。”她骄傲地伸出了一只手掌。 这对IT届的知名夫妇自称过着“反组织”的生活,整天宅在家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行为也特立独行。他们的婚礼是在2009年六月的敏感词日举行的。在北京的奇遇花园咖啡馆里,谢绝红包,并给宾客提供霍炬天津家乡的特产——煎饼果子。结婚之后半年,2009年年底,在很多人为婚房发愁的时候,他们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告别那曾经成为无数素不相识的程序员联络点的客厅,搬到上海居住至今。现在的生活主要是泡浦东新区图书馆,因为“只有在那里你才能在中国体会一个纳税人的福利:免费停车,免费借书,免费wifi,整整6层的图书馆……” 我和西乔的谈话进行了三个小时,她的表达很清晰,大概是经过讲座历练,而她则不像照片上那么冷峻,而让我相信这是一个毕业五年,有自己的本领和爱好,又能自由地把控自己生活的女生。 Q:我们先谈谈你的个人经历吧。 A:我是知青子女。在上海出生没多久就到了安徽望江县生活,在那里一直读到高中。我妈妈是在文革后期从上海到安徽下乡的,她很快考取师范,在当地做老师。我爸爸是安徽人,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70年代末就下海了,最早开了摄像馆,拥有县城里唯一一台专业相机。后来他又自学电工,学修汽车,在80年代初就拥有了六位数的存款,而那时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16岁的时候,我的户口回到上海,而我本人则直到2002年才回到上海,在专门为知青子女开始的全国高考考场参加了高考。 Q:你父亲对你有很深刻的影响吧? A:我父亲对我有三点影响。一是他是最早一批下海的人,不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一直有创业精神,都想去试,哪怕是付出代价。二是他是一个非常有求知欲的人,老了也想继续学东西。三是他是一个希望了解真相的人,他会翻墙。我父亲在我初中时给我讲解的历史和历史书上的写得不一样。这对我世界观动摇很大,历史书上的事居然可能不是真的!怎么能写到课本上教给大家呢?我就去问我的历史老师。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和我说确实有的不是真的,你以后要学会自己看历史。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从单一渠道了解到的东西。我开始拥有了追求真相的本能。 我父母都觉得浪费时间是罪过,一直保持学东西,整个家族没有人会打牌打麻将。我爸天天看Google Reader,经常要缠着我先生问这问那,还岁数大了怕忘,还专门有一个to do list,要请教那些问题,路由器要设置,代理要更新。我妈也很早就开始了她的博客。 Q:听起来真是很独特的家庭氛围,那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的? A:我家在1995年就买了电脑,Pentium MMX。我大概在1999年家里开始上网了。因为我爸爸后来还做摄像,我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会用Premier剪小视频短片,也会用Photoshop,对互联网比较感兴趣。我大学报考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网络艺术,那是一个实验性的专业。把各种相关学科的课程都拿了过来,却什么也学不深。所以我在大学都是做自己的事情,我是一个不喜欢集体生活的人,我不参加任何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我想好我大学毕业就想做设计。学设计的学生很容易接到项目。我还和同学一起在校门口开了一家图片社,就是用一两台彩色喷墨打印机开的,帮大学生做一些打印、装裱、海报设计活等。那是我第一段近似创业的经历。广院很自由的一个地方,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动手能力,很像社会的预演。但我也比较遗憾我没有去一个纯艺术的学校受教育,也遗憾我没有去一个学术氛围更浓的学校。 Q:毕业后你有过一段短暂的公司生活? A:我们这个专业据说当初是为了北京奥运准备的,同时也为以后的数字电视的方向储备人才。不到毕业我的同学大多都去了央视五套实习。那时候我也在央视国际实习了,呆了一个礼拜我就觉得太琐碎了。然后我就随便找个地方上班了,2005年11月我就在一个朋友开的做电子竞技的小公司上班了。他们一开始对我也很器重,日常业务就是经营一个电竞的资讯平台。那时我就负责做改版,要把一个静态的公司网站改成一个门户网站。我找了一个开发,几个编辑,工作一两个月后我名片上的头衔就变成了网站总监。小公司是很锻炼人的,它需要的全能型的选手,而不是流水线螺丝钉。2006年1月我接了第一个正式外包项目,来自央视,为一个类似同一首歌的栏目组做一个官网,加一个影视资讯门户,有视频,有专题,有用户交互。我带一个开发去接了这个项目,赚了一些钱。那时我还没有正式毕业。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可以带项目。我自己承担了客户接洽、管项目进度,做设计、做产品、做前端,和开发人员合作。后来我又在深圳接了两个项目。我算了算积蓄,够我不工作地活半年。我决定SOHO,不去上班,靠接项目生活。如果半年后活不下去就再找一份工作。我觉得很多创业的人在离职前都这样算过。我的上班生涯半年内就这样结束了。上班让我有点迷茫,在交通、会议和琐事里花掉很多时间,下班以后也没有什么很多时间看书或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时我也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所有时间的付出是为了挣钱,然后变得更能挣钱?挣到年薪百万就算是人生追求吗?我们最终是为了什么而付出心血和健康,牺牲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牺牲掉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呢?我决定要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 Q:结果你成功了吗? A:又做了一年外包,我有了自己开发团队和公司,提供LAMP平台下的web项目外包和一些产品端的咨询服务。2007年我接了一个大单——FT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整体系统改造和历史数据迁移。FT中文网那个时候更像纸媒而不是网媒,有组版系统有出版人,有publish流程。那个项目是朋友推荐的,做了一年多,FT签我们也冒了一定的风险,给了我们很大信赖,因为我们是小公司。公司最多时也没超过10个人,我一个人就要做行政相关的各种事,跑工商税务银行,甚至包括贴发票。FT的技术负责人非常好合作。 Q:现在我们看到FT中文网的橙色版面就是你们做的吗? A:外观是后来改过一次。现在除了外观所有系统,包括发布系统、前端、统计、广告系统等仍然是我们当年做的。 Q:后来你的公司没有继续做了吗? A:外包做了3年以后,我已经经济上自由了,不用在考虑太多生计问题了。2010年的时候我先生和我想换一个城市生活,就离开待了8年的北京。在中国做公司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搬到上海以后,我就慢慢把公司业务停掉了。 我先生是我在做FT项目的时候遇到的,他给我很大的帮助。09年我们结婚,婚后半年我们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搬到上海来,那个房子是他在03年,刚毕业一年做项目的钱做首付买的,在北京广安门附近。他是学建筑的,当时就劝身边很多朋友借钱都要买房子,不然以后就买不起了。我们卖房子的事情,还受到财经网的采访。因为当时的《财经》的主编王烁也在twitter上,他就很惊讶我们要卖房的决定,认为是一个逆潮流的举动,他就派了一个记者来采访我们。在我先生30岁生日那天,也就是2009年底我们把房子卖了。到上海关掉公司以后我就是家庭主妇了,虽然我还会收到很多外包或设计项目的需求邮件,就挑一些感兴趣的靠谱的做。帮我先生一起做点软件,看看书,学些东西。 Q:从职业上来说,你对自己的定位和是怎么样的? A:做项目管理不是一个创造型的工作,而是一个管理型的工作。我一直说我开过的外包公司是一个生意,而不是创业。当然我通过做外包也获得了非常多经验和回报。这些回报让我能在后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上海的这一年多我基本没有做什么商业的设计,而是帮一些公益团体和朋友做,比如科学松鼠会、谷奥、射手网等等。也尝试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和MAC平台上软件UI设计。我还是喜欢做一些创造型的工作。 Q:你看起来是难得的集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于一体,又懂得如何和程序员沟通的人才。 A:这是因为我之前的一些经历带来的。同时我爸爸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愿意自己琢磨各种事,会修各种东西,我从小就对工程师就很有好感,我不喜欢西装革履状态下男性,觉得他们该是有很多工具,有一个工作间,愿意折腾各种新鲜玩意。我愿意和理工男打交道,最后也嫁给了程序员。我算是比较理解这个群体的外人了。程序员们一般比较喜欢和我合作,虽然我不会写代码,但我了解开发是怎么运作的,能听懂他们的语言和逻辑,这样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在合作的时候,我会帮程序员挡掉一些他们不擅长处理的事,也知道什么样的状况会让他们痛苦。所以我也才能去画程序员的漫画,很多程序员看了之后会觉得这肯定是一个同行画的,然后他们会很惊讶地发现作者居然是一个设计师,一个家庭主妇。 Q:你以前学过画画吗? A: 我小时候很喜欢日本漫画。却没有受过科班的绘画训练,这也是我一个遗憾,我也在努力补这个瓶颈。《神秘的程序员们》参考的是美国杂志连载漫画的风格。比如呆伯特。这恰恰很对程序员们的胃口,因为他们对审美的东西不太敏感。很多甚至痛恨图形界面,喜欢简洁原始的东西,以糙为美。 创作这个漫画的初衷是画我知道的程序员以及项目有关的好玩的事。画到第3篇成了《程序员》杂志的专栏漫画,一个月一期,15号以后会在我blog上发布。到现在两年多了。 程序员们很喜欢这组漫画。几乎每一篇都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有类似经历或者有共鸣。我经常为缺乏题材发愁,从第一期就征集创意,但是至今没有用过一篇别人的投稿,这个群体可能本身编故事的能力或者幽默感不是很强,我收到了大量很冷很冷的笑话。所有的创作题材都改编自身边人或书上看到的案例。 Q:嫁给程序员之后,对程序员这个群体的认识和以前有没有改变呢? A:当然还是有。以前总会觉得这些Geek的头上是有光环的,而同时也有某种人格缺陷的,好像《心灵捕手》里那样的人。后来我发现这个群体和所有群体一样,有些人很有理想,也有人只是为了挣口饭吃,把它当成一份工作而已。只是这个群体里理想主义者的比例更高一点。 Q:程序员的生活窘迫吗? A: 有高有低,但总体上是不窘迫,在中国,因为互联网行业很热,他们还属于收入能和付出成正比的群体。 Q:程序员对外界敏感吗?他们会不会“两耳不闻窗外事”? A: 其实他们挺敏感的。他们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去了解外界,Twitter上和Google+上程序员的比例很高。 Q:程序员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吗? A:有啊,其他职业同样有需要非常忙,需要加班的工作。好程序员是不应该加班的,是不能以工时来衡量他的工作的,好一点的技术公司对开发者都没有考勤制度。而且普遍认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应酬,不会有花花肠子,会花更多时间宅在家里。 Q:在现在席卷IT业的上市风潮里面,程序员这个群体焦躁或者功利吗? A:这或许不能以群体来划分。互联网行业虽然看起来有很多一夜暴富的机会,但现在越来越不容易。不要说上市,即使能以一个好价格被人收购而套现的,可能1%的比例都不到。所以理智的创业者应该多少都有这方面的觉悟和心理准备,像生一个小孩去把它养大的感觉,者还是有很高的理想主义成分。 Q:如果以Google和苹果来比拟,你更想做哪一个产品呢? A:不可以两个都有吗?目前我想出去学的东西是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这个方面。信息可视化在国外开始得很早,也比较流行,从纸媒时代就会把新闻或数据用引导性的,更吸引人的可视化方式呈现。而数据可视化是把数据当变量,可以根据数据变化去实时改变呈现的交互程序。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像今年4月的日本大地震,Twitter 根据全球各地网友发推的数据制作了一张可视化地图,你可以看见数据像潮水一样涌动,你就可以真正感受到Twitter说的自己就是世界的脉搏,你真的可以看见那脉搏的跳动。 Q: 你会不会觉得苹果这样的神话遥不可及呢? A:我并不想再造神话,没有那么大野心,目前我只是想做一些有价值的创造,不管是大是小。在开发链条中的创造性的角色,程序员、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他们都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个创造。所以最后,一个程序员要发展,要做出更好的东西来,必须也要去懂设计,去懂产品。好的产品经理要了解设计、要了解技术,不一定要自己做,但需要对整个生产链有理解。你如果只在自己的角色里,最后你是很难最有效率地合作,做出成功的产品来。 我认为web设计师这个工种的行业前景越变窄。个人、企业的博客和官网以后会慢慢被吞并进强势的SNS网络里,像很多公司现在的facebook主页比他们的官网更重要。从风格上来说,web设计已经逐渐摆脱了平面设计web化的做法,过去的网站更像是平面设计在web上的变体,有很多设计元素、思路、动机,仍然是平面式的,是给人们看而不是给人们用的。但现在我认为web设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设计变得越来越精致和简洁,设计的痕迹在现在占据风头的网站上都变得很轻。因为功能和结构永远更重要。Web设计的工作相当大一部分被放到了后台,而不是呈现出来。 Q:这听起来有一点托拉斯化,资源都集中在几个寡头的SNS平台上,这好像和互联网百花齐放的精神有点冲突。 A:从大家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和效率来说,集中是大势所趋。过去的10年是搜索引擎的时代,它把无数的小网站,无数的信息源连接起来。但那个时代查找有效信息的成本还是很高,也不一定能找到的。而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连同生活方式都逐渐被社会化媒体改变了。小网站消失得越来越快,这样其实web设计的发展多样化的土壤也不够多了。前面我说到说web设计的很大一部分被放到了后台,也就是产品经理所在做的事情。他们主导了一个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很多web设计师慢慢成了类似建筑行业里出效果图的人,产品经理告诉框架,风格,结构,用什么元素,他自己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少。他就去执行产品经理没办法做的那部分专业工作而已。他慢慢变成了一个匠人。所以设计师要摆脱自己工匠化的趋势,让自己多元化,了解产品、前端、交互,甚至技术上的实现性,这样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才能更好参与,才可能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意见。而我也不可能局限于只做web设计。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去国外的设计学院上学,并不是为了学什么技术或能力,真正重要的东西也不是靠学能得来的。而是为了去看更多,体验更多,做更多尝试,突破以前的思路。北美在新媒体的设计这块比中国要进步很多。 Q:你学习这么多东西,听起来好像是为了最后集大成达到某个目标。 A:是啊。因为很多好的设计师,到了一定境界,设计类别对他们并不是限制。他们成为创造者,而不是某一个工种。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理念和创造力灌注到任何产品中,通过专业合作,他们能创造出各种东西,无论是服装,包装,工业产品,绘画。同时他们对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了解。好的平面的设计师应该对各种材质,工艺,实现手段都很清楚,他要去车间看,去和搞材料研发的人打交道,知道边界在哪以后才能了解边界可以如何去扩张。只有充分打通上下游,才能够深入和专业地做一件事情。 Q:你刚才提到你已经“经济自由”,你对它的定义是什么? A:这和个人的生活态度有关,我觉得够花就行了。我们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比如不逛商场,因为不喜欢买名牌,甚至也不去物理的超市。不在外面吃饭,都在家里做。现在我们租房子,养一辆车,买点电子产品,经常出去旅游也就足够了。我们的积蓄加上卖房子的一笔资产,够我们俩出国读书两年的各种费用,而且总体上未来五六年生活不成问题。而且经济独立并不只是看有多少钱在银行里,而是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去挣到钱。 Q: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也体现在你们的婚礼上了。 A:对,我们的婚礼就在北京的奇遇花园咖啡馆举行,来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大家都是同龄人,互相介绍自己,然后在一起聊天。那是真正来自朋友的祝福。我们也只办了这一场婚礼。结婚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嫁妆、彩礼、钻戒,也没有拍婚纱照,那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婚,尽管那个时候我们有房有车。我认为裸婚并不意味着你没房没车就结婚,裸婚是你不会为结婚去特别置办什么东西。我只在淘宝上买了婚纱,加上咖啡馆那场自助餐,也就花了5000块钱吧。 Q:这符合你从小对婚姻的想象吗? A: 我只是觉得让我穿一下婚纱就可以,不穿婚纱太遗憾了。其他我无所谓的。拍婚纱照,以及婚礼上像木偶一样被耍,不是我喜欢的。我想这不只是我和我先生的观念一致,也来自双方父母的支持,他们都非常开明。我们的婚姻只是我们两个人的结合,而不是两个家庭的联姻。这包括到现在,我们想出国的决定,暂时不要孩子的决定,他们都很尊重。我觉得我们能过现在这样的生活,非常地得益于双方父母。我和我先生从小就很独立,我们双方的父母则现在也非常独立。他们不会把生活重心放在我们身上,自己很有追求,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直很纠结,我觉得好的关系是双向努力来建立的。 Q:你们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 A:我们想过比较自由的生活,去国外定居和旅游,不会因为什么东西必须把自己锁定在什么地方。我们俩的职业属性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我们都是可以生活在虚拟世界的人,不需要太多物理的存在就可以为生,像销售、媒体这些行业就比较依赖当地的资源和圈子,换一个城市就需要面临重新开始的很多问题。我们无论在哪里,只要有网络,有电,就可以一样地工作生活,我们的社交也大部分在网上,这些朋友们即使很长时间不见也不会觉得生疏。我们都觉得我们现在是在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在于经济物质上,而是我们真正非常自由,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奢侈的东西。 Q:孩子会不会是一个使你们“锁定”的因素? A:我们可能有比较“自私”的想法,因为我们俩现在觉得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想学很多东西,想创造出以后能改变世界或者影响世界的产品,不管是大还是小,我们总觉得有无穷的事情要做,所以现在有点害怕要小孩,因为那占用未来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是我们绝对不会在中国生小孩。当时结婚的时候,在天津登记,拿到结婚证的时候还有一张婚检的纸,工作人员说这张纸要收好啊将来要拿来换准生证的。结果我们一出门就把那张纸扔了。 Q:你怎么看十年后的自己? A:十年后我希望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吧。我倒不太想具体的目标,如果存在各种可能性和意外的话,这倒这是人生的乐趣。我对于人生不是以成功而论的,因为我比较重视家庭,重视自由和创造中的乐趣,所以我的成功和经济或者社会认可不会有太多的关系。 西乔的程序员漫画: from:http://hi.baidu.com/iuecd/item/ba73dd5b69b8a90fe7c4a574
View Details关于拖延症的话题我在Hacker News上不断的看到有人提出来(你也读了,不是吗?),感觉有必要将我是如何跟拖延症做斗争的方法分享给大家。然而,我这里说的主要是针对程序员/美工,但其实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首先最重要的…. 它不是那些老套陈旧的动机心理学扯谈。 我并不是说那些传统的应对拖延症的方法理论不对,只是对我无效。当正经历极度消沉的时候,我通常听到的理论的最后一句话是”You just DO IT!”。我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但我不会去阅读你那400页的治疗拖延症手册,也不会执行你那一套自我调整的行动方案。 OK,下面看看我的方法。 第一、你想完成什么? 以程序员为例: 我需要在我的程序里添加讨论和留言功能。 以美工为例: 我需要给这个客户做出logo。 回答这个问题。有答案了吗?非常好,下一步。 第二、寻找下一步你需要马上去做、而且不带压力的一个任务。 这里真正的艺术就在于我是如何实施这一步(注意,是我如何实施,而不是科学上如何实施)。纵览一下所有你的任务,把它们拆分成小任务,然后再次拆分,直到任务小到你认为可以毫无压力的完成为止。这样的任务此时应该可以用“too easy”来形容。 以程序员为例: 建立一个路径,这样我可以访问”myapplication.com/discussion” 以美工为例: 选出3种最适合这个logo的字体 第三、完成第二步中选出的任务。 第四、重新从第一步开始。 为什么这种方法好用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这种方法让你没有压力,让你有能很容易完成的心理准备。这个任务如此简单,你会想干脆做了它。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拖延症或意志消沉,那这就是你需要的….而不是一个写满了100个任务的to-do列表。 第二个原因才是真正的原因——不需要担心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还是以开发或美工设计为例。每次你完成了一个用这个方法为你选出的任务,余下的任务的 总体情况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完成X之前,你会认为Y应该是接下来最该做的事情。但当X完成之后,我用这个方法选出的任务却是Z….比如: 以程序员为例: 建立了路径后,下一步该做的应该是查询数据库操作… 但在我完成后,用这个方法选出的却是去开发view层。 一个美工为例: 我要挑选3种字体,接下来应该做的是从中选定一个,但是,因为这三个字体都是这么好看… 我最后决定做的是在Adobe Illustrator里用3中颜色分别演示它们。 最后一个这种方法对我有效的原因是,它能激发启动动力。让你开始去做。一旦做起来、行动起来,你就不会停下来,当完成任务时,你会发现一步一步的这样做下去是如此的容易。 我已经开发了4个大型的应用,都是使用的这种对抗拖延症的方法。这意味着我不是按常规顺序先去计划好X和Y,而是直接进入了设计和编码。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只是用在业余项目中的小技巧。 [英文原文:How I Fight Procrastination ] from:http://www.oschina.net/news/51765/procrastination
View Details无 论是国外Instagram和Whatsapp的天价奇迹还是国内BAT三大巨头无节操的收购,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红利让全球的资本和注意力都聚集到一 个环节上——Mobile。前两天在北京举行的移动互联网大会上,简直就是年轻人的海洋,如果说互联网公司是年轻人的公司,那么移动互联网公司则可能是更 年轻人的集合体,因为年轻,所以更有激情。但尽管踏上移动互联网这个“上行”电梯,但如果方向不对,依然无法到达终点,下面来看看移动互联网未来的三个趋 势。 平板渐趋消亡 几年前人们一度认为上网本会替代传统笔记本,但这个念想被iPad无情 的毁灭了,也差点让主打上网本的宏碁和华硕倒闭。随着iPad的流行,好事者再度认为iPad还会消灭传统笔记本,但当iPad发布后的第四年,从苹果最 新一季的财报里看,iPad的销量开始下滑,只卖出1640万台,较去年同期2000万台的销量有明显下滑。 而如果细心去观察iPad的销 量变化图,如下图所示,会明显看到,与iPhone相比,iPad的增速已明显放缓,甚至可以说几乎停滞。分析人士认为,平板电脑与手机不同,其更新换代 的频率很低。而来自皮尤的调查则揭示了另外一个有趣的数字:在15到55的年龄段中,拥有平板电脑最多的是30—55岁的人,而最少的则是15—20岁。 皮 尤认为,年长者喜欢使用平板电脑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平板可以成为传统笔记本的部分替代品,大屏对习惯使用浏览器的年长者非常有吸引力。而年轻人没有使用浏 览器上网的习惯,他们早已对APP接入互联网的模式习以为常,也因此,他们对平板电脑的需求很小。如一位小朋友所言:平板电脑更像是个游戏机还不是上网设 备。 当手机尺寸越来越大,也让手机和平板的界限日益模糊。而以手机为主要设备的年轻人群体正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所有这些因素都让平板电脑的未来变得岌岌可危,平板电脑也曾一度让很多传统媒体觉得找到了大救星,但目前来看,这些传统媒体需要继续寻找”新救星“了。 独立的APP更受青睐 如 上文所言,用户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使用习惯是不一样的,及时是同一款系统,比如iPad和iPhone都是运行的移动设备,但用户在iPad上使用 浏览器的频率更高,而iPhone用户则更钟爱各式各样的APP,他们早已习惯用这些APP访问互联网,从吃喝玩乐到办公生活。 传统互联网 时代,除了一些基本的工具软件之外,用户的所谓上网几乎都是围绕web浏览器展开的,书签栏里的书签就是一个个服务入口。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独立的 APP成为新的触点。与桌面浏览器大而全的功能不同,移动APP越来越多的追求小而美的效果。其中基本的原则——一个APP解决一个问题。 这 当然和国内移动APP的现状有些差异,原因也不难理解,如今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还是传统互联网公司所把持,比如BAT。很多传统互联网软件(应用)的习惯 延续到了移动互联网上,导致移动APP臃肿不堪,这在Android平台尤其严重,那些出自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的应用运行起来卡顿明显。除Android 系统碎片化和不同硬件平台的因素外,APP集成了太多服务是主要原因。 而国外一些应用,比如Snapchat、Instgarm、 Secret则真正贯彻了小而美的理念。或许这些为移动而生的服务无法代表业界的整个潮流,那不妨看看以传统互联网起家的Facebook和 Google,Facebook日前将messenger作为一个单独的APP推向市场,下一步还会让paper独立运行。而Google则把文档和表格 应用从Google Drive里移出,成为两个独立应用。 受限于手机软硬件的不足,用户对移动APP的体验非常关注,通过这些独立的 APP,开发者能让用户更好的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需求,提升体验效果。并且,大量移动APP组成的品牌矩阵也能增强用户的使用粘性。或许将来的某一天,你在 手机上打开命名为”Google“的文件夹,里面放置了所有Gmail、音乐、文档、表格等多个单独应用,就像当年打开打开浏览器的书签一样。 情境计算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起搜索的未来是人工智能,当然这来自Google创始人佩奇的观点。移动互联时代,搜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极有可能造就第二个Google。但移动互联网的搜索绝非简单的能找到资料,而是基于情境计算的推荐。 移 动互联网带给世界最大的改变是数据生产变得简单,尤其是图片、声音、位置三大方面的数据,再加上可穿戴设备上的各种传感器数据,都成为目前移动互联网企业 最激烈的战场。情境计算则是通过整合来自移动设备上不同数据,将个人的生活、工作都变成可追踪的比特流,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向用户push特定的信息。 雅 虎美女总裁梅耶这样描述情境计算:”情境计算基于用户所处的位置、所做的事情,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推送给用户正确的信息。“ 梅耶也表示,只有移动设备才能更好的收集用户的这些位置与行为信息。梅耶对情境计算的关注也反映在一些硅谷公司的收购:Twitter买下Android 桌面产品Cover;Yahoo则买了Cover的竞争对手Aviate;苹果收购智能助手Cue。除此之外,搜索巨人Google在不断打磨的 Google Now也是基于用户情境来推送消息。 Google now背靠Google庞大的搜索数据,并利用强大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并结合地点和时间推送做相应的推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用户还无法完 美体验到Google Now。但即使在国外,Google Now目前还很笨,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无法让时空和信息进行良好的匹配,譬如国外很多用户反应,他们的Google Now常常会在上班时间发来一条通知:告诉你从办公室回家的路线以及交通拥堵情况,但事实上,你此时并不需要这类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如 Google这样的巨鳄,短期内也还无法提供优质的情境计算服务,未来还需要继续努力。 大约四年前,时任连线杂志主编的克里斯安德森高 呼:web已死,Internet永生!当时引起很多人的非议,如今来看这句话,却有着极大的前瞻性。随着PC业的没落、传统PC和互联网企业纷纷转型, 由iPhone引发的APP潮流让人类踏入移动互联的新时代。当越来越多的用户依靠APP而非浏览器访问互联网时,web已无足轻重。如今,人类处在”无 处不连接“与”无时不连接“的时代,海量移动数据为情境计算提供了良好基础,也吹响了走向人工智能的号角。 (本文系作者 钛媒体 @赵赛坡) from:http://www.oschina.net/news/51631/mobile-internet-trend
View Details干了将近7年的软件开发,我开发实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最近,我开始投身销售,研究营销技术——为了我的新应用。 我感到发现客户并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同时也有很多的乐趣。程序员对销售的典型态度要么认为它不重要——这是最好的情况,最坏的 情况是根本不知道何为销售。在这里我要讲的是非常不同的另一面,希望能带来一些能让大家兴奋的建议。如果你喜欢这些建议,我将会再写一篇。 下面的这些忠告都是来自我经营一个B2B服务软件的经验。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但至少从趣味性和知识性方面还是值得一读的。 销售很重要。现在就拥抱它,从长期看,掌握它会带给你好处多多,你会理解销售有多难。 如果你不愿意投入时间、投入精力去理解销售,你又如何能期望别人去施展销售技术。 掌握一些统计学知识 你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编程、软件工程等方面的众多知识,为什么不学点新玩意? 量化所有东西。这方面我还会说到好几次。 理解你的客户,因为你是在为他们做软件。 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客户服务,即使有些东西他们是看不到的。 犹豫的客户是已经感兴趣的客户。 接上条,犹豫的客户在你上前提供帮助时不会觉得你讨厌。 接上条,你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明白这款产品很适合他。 产品的价值是体现在客户眼里的。 如果你不确信你的产品是否值这个价格,要么不要卖,要么换个价格。 和人们打交道进行营销是一个终极的分布式系统。 程序员做销售有优势,因为你对产品的理解有特殊的方式。 程序员做销售有优势,因为你能穿透表象看到数据。 程序员做销售有劣势,因为你对软件的理解是一种特殊的方式。 程序员做销售有劣势,因为你能穿透表象看到数据。 用数据分析出谁应该是你交流的对象。 多交流。 多打电话。 真的,多打电话。 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想问题。 用数据说话。 用图表,95%的数据都要有图表。 目前有多少试用用户?你应该知道。 有多少客户到了他们试用的最后一天?你应该知道。 明白我的意思吗?你需要十分了解你的试用用户。尽可能多的了解。 你的软件的试用期是多久?为什么是这么久? 定价非常难,你至少会能弄错一次。 听取客户对价格的议论,但对产品的价值你必须有信心。 便宜没好货。 有很多关于销售的学问,学一点。 Bruce Hardie很出色。学学他。 你的竞争对手是如何买产品的? 尝试别人的试用产品,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 下次如果接到销售的电话,多说说。学学电话的另一端是如何工作的。 包年价效果很好,有机会就提供这样的套餐。 争取一个新客户的开销是多少? 一个新客户能给你带来多少收入? 一个客户能给你带来的经常性收入是多少? 销售很有趣。喜欢上它。 [英文原文:Sales For Engineers, 1-50 ] from:http://www.oschina.net/news/50074/sales-for-engineers
View Details对于那些不知道程序员/开发者的时间都去哪了的人,本文可能会提供一些线索。我记录了这份日志不仅是为了看看时间都花费在哪了,也是为了看看我都做了些什么,检视下自己是否偷懒了。当回顾之后,我发现花这些时间都是值得的。 作为开始,下面是我在前一阶段追踪的bug,(假设)你应该可以看到其中的错误。仅仅拿出这10行JavaScript并找到错误在哪里并不难,但要在茫茫的代码中定位这10行并证明那些就是bug,这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如此宁静的一天。通常情况下,有三个人可能打断我工作的连贯性,因为11:30之前,我要不时的与他们通过语音或文字信息交流和讨论。把这些过程以log记录下来,实际上是对我工作的推进是有帮助的。这使得我能端坐在键盘前专注于我的工作,以免被别的问题分心。 09:50 收到了一封来自团队成员的邮件,内容是关于一些可能会产生问题的代码。我看了一下,并把目前解决不了部分整理起来。 10:10 继续昨天IE7虚拟机的下载(4gb)。 10:15 由于IE7下载的时间比较长,我趁着下载的时候,申请了TestingBot的账号。 10:20 与一名开发者Skype语音,讨论关于他新添加的功能。 10:21 由于设计师没有正确的把图片上传到网站,产生了大量的报错邮件。我花费了两天的时间让设计师掌握源代码控制软件。由于有些设计师没有Visual Studio,我也建立了一些用来存储特定内容的文件夹,这些文件夹可以自动发布问题给这些设计师。我有没有提到,无论是在测试中,镜像模拟阶段还是已发 布的产品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我都会记录下来。我认为这些设计师都应该看一看。 10:22 一名开发者要与我进行Skype语音。为了防止下载软件占据网速,而影响通信,我不得不暂停下载IE7。 10:45 完成与那名开发者的语音通信。 10:50 由于持续的退信错误,250个报错邮件不能够正常工作。我继续了IE7的下载。放弃删除报错邮件,手动连接Azune并刷新那些设计师之前没有正确上传的图片。 10:55 通过网络服务器继续测试IE7浏览器。查看日志中IE7报错的部分并找到错误发生的原因。 11:00 测试位置出现了新的错误。我发现是由于某一名开发者的原因,如果他能修复错误,测试将会继续进行。我发现缺失图片错误的原因是设计师仍然没有图片添加 到源码中。由于仍然报出大量的错误,Will不得不提醒那名设计师。查看进度服务器(设计师的乐园)上的图片,我发现设计师还是没有上传。我为设计师收集 了一份错误列表,其内容是由于缺少图片而产生的错误。我提取了这些错误,记录在一份Excel中,这里提取的仅仅是关于图片的报告。我创建了一个支持工单 (译者注:support ticket 支持工单系统),并发邮件给设计师。 11:11 回到IE7的错误上。通过查看日志,我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11:16 在日志中找到IE7的错误并下载下来。由于文件比较大,下载花费了一点时间。 11:21 从日志中提取50个IE7的JavaScript代码错误。追踪Excel中的错误并试图减少这50行代码的错误。 11:23 发现错误出现在日志的起始处,而不是最近的记录。我对日志进行时间倒序排序并找到更多的错误。 11:26 不再查找Excel中新加入的错误,仅仅查看现在已经记录下来的。 11:30 第一个错误是无法加载谷歌的网站分析服务。原来又是那可恶的百度搜索引擎。 11:31 在开发过程中修复了下一个错误。 11:32 下一个问题发生在Mac中的FireFox浏览器。我想在上Mac需要建立一个完全单独的测试计划,因此我创建了一个支持工单。 11:35 余下的50个错误都是由于同一个Mac系统的问题,我不得不去找一些较早时间发生的错误。 11:37 在错误搜索中,用“或”取代“与”,并试着取消搜索过程,但无反应。 11:42 一封报错邮件提醒我,测试位置发现字体缺失的问题,我将此问题发邮件给设计师。 11:43 之前的搜索过程被取消,开始重新搜索。 11:45 设计师回邮件说,那些文件出现缺失并非偶然,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 11:46 在等待下一批错误的时候,已发布产品又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IE7错误。我用支持工单记录下了这个错误。如果当初我能有时间(5分钟),我绝不会去考虑其他错误细节。 11:50 最后,通过使用textingbot.com网站去查看IE7的错误,我现在知道为什么IE7不得不被淘汰了。除了提示一个模糊的行数、字符位置信息 和“期望一个标识符,字符串或数字”这类日志中已经有的信息,再也没有什么可用的开发工具可以帮助提供更多的错误信息了。 11:52 借助IE7测试浏览器的“查看源码(View source)”功能和之前记录错误的行数,我发现少了几行。再试一次,提示超时。我想我并没有少了那几行,因为IE7报告有一行没有 JavaScript代码,这个功能一定被行数和空白符(空格、Tab和回车)干扰了。 11:57 我刚注意到某页的中间几段JavaScript时,再次被设计师打断。通过查看这段代码,我发现它们主要负责处理移动端显示的问题。我试着直接在测试服务器上编辑这段代码,看看能不能注释掉这些错误。 12:04 不能直接编辑。由于测试服务器需要密码,网络蜘蛛程序禁止我建立索引。这意味着测试浏览器服务无法进入测试服务器。 12:06 哦!!!我进入测试服务器发现错误还在那里。哦不,测试服务器崩溃了。 12:08 重启IE7的测试并再次执行测试,日志上没有出现任何JavaScript错误。 12:09 删除那些可能有问题的代码的注释,我发现错误再次出现在日志中。接下来要缩小范围查找错误。 12:10 测试服务器又开始无反应,无法刷新页面。启动另一个服务器,并登入,我发现依然会出现错误。注释掉一些代码后,我发现错误是由于最后10行代码。为了 确定,我们将这10行代码页注释掉,发现可以运行了。我们再缩小一下范围,加一些alert函数。IE7再次崩溃。 12:26 一些尝试之后,我重启了IE7测试服务器,我发现了错误的原因。由于一段脚本代码使得IE7崩溃,我想这段代码也可以造成其他浏览器崩溃。这些代码不 算很糟糕,我也不会(太)责备设计师。但是,这些代码本来不应该在任何浏览器上运行,更确切的说,进入到产品运行的环境中。它被嵌入到那页代码的中间部 分。这属于JavaScript代码的问题,设计师用它们做一些黑客行为的事情,比如隐藏移动设备的菜单,而且这些JavaScript代码被藏在一页中 的中间部分。这些代码附近并没有放置测试代码,没人会在最初的快速浏览中发现它们。但它们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 12:30 我在源代码中修复了这个bug,并记录下这个过程。接着,我开始解决其他IE7的bug。它们是。。。 12:34 我意识到,我必须将这段经历告诉开发团队,因为他们都可能会写上面那种代码(除了IE7,哪里都可以运行),而且仍然有相当多的用户在使用着这个功能。 […]
View DetailsPV是英文“present value”的缩写,本意是“现值”。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折现的金额。 现值是现在和将来(或过去)的一笔支付或支付流在今天的价值。 真是受教了,pv不光是page view的意思,还是现在价值的意思。 from: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0888/5000821.htm#viewPageContent
View DetailsJava 犹如宫泽贤治的《不畏风雨》中出现的、性格木讷的女孩子。从小就由于迟钝和大食量等特征被别人当作笨蛋,从小学入学开始进入田径部、坚持跑步,在中长跑中经常取得好成绩,给人以活泼的印象。是十分努力的女孩子。 她的家境并不算好。父亲Sun是有才能的艺术家,但不擅长理财,在她14岁的时候因为苦于借债积劳成疾而去世。她被Oracle叔叔收养,那时还与Google叔叔之间因为对她的扶养权问题而引起争端并闹上法庭。 在周围的人都担心,正值青春期时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会不会一蹶不振的时候,她却处变不惊、继续着每天练习跑步的生活。 朴素的、认真的、难说是聪明的她,进入高中后不知是不是稍稍开始对异情在意,被人看到她偷偷地学着别的女孩子的时尚穿着在街上行走。虽然会受到“虽然很努力,也许稍微有点过时”、“那衣服与Java的印象不合”之类的否定评价,但感到“意外地很萌?”的好意的人也很多。 喜欢喝咖啡,只喝印度尼西亚产的。其本人曾说过“喜欢咖啡胜过三顿饭”,不禁让人稍稍担心“这样对健康没问题吗?” C++ 苗条的双腿和协调的五官。被许多人称作“IT界首屈一指的美女”的她,也因为拥有插花、茶道、钢琴和小提琴、柔道、剑道、合气道等等才能而出名。 她的粉丝大多很狂热,还存在着“黑暗军团”这样的粉丝俱乐部。黑暗军团的是规模仅次于共济会(Freemason)的巨型团体,一般人无法入会。据说如果能回答出对她非常狂热的问题,就会有察觉到的军团成员来询问“你愿意进入黑暗军团吗?” 与她同父异母的姐妹Objective-C一心专注于弹钢琴,她的专注被IT界的天才史蒂夫乔布斯(也被一部分人称为紫色蔷薇)相中,而一跃成为明星,而C++则是由于其美貌和才能被人关注,长年坐稳业界明星的宝座。姐妹二人真可谓是对比鲜明。 她根据心情不同频繁地变换发型和服装这一点也很出名。昨天还是和服配黑发,今天却是红发哥特系登场之类的,因为她的变身而使轻度的粉丝惊奇道“啊嘞?今天是C++小姐吗?”的事也常有发生。远离业界时私下经常穿HYSTERIC GLAMOUR的服装。 关于她的出身年月日其事务所并不公开。虽然也有出身于1983年一说,本文采用的是在一部分粉丝中流传甚广的1985年10月14日说。其间也流传 有“她自己也许也记不清自己的生日……”这样煞有介事的传言。与其说“C++小姐的话记不清自己的生日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倒不如看作是她天真烂 漫的性格的表现。 Python 由Guido父上养大的深闺中的大小姐。她出身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但在小时候就搬到了美国,父亲也在家里使用英语,所以不怎么会说荷兰语。 她个性随和。最出名的是她听C++宣布“想出去旅行一趟改变一下形象。200x年回来哦”出门旅行后(结果回来的时候已经2011年了……),放言说“我也稍稍出门旅行一下,公元3000年再回来哦”后出门数年未归。 虽然有着这样冒失的行动,但多亏抱着“养成大家都喜爱的孩子”的心愿的Guido父上大人的教育,实际上和她接触后会觉得她非常容易亲近。 前些天,她来到作者的朋友的公司打工(她现在似乎在边上大学边打工),被人们评价为“能充分融入工作、八面玲珑、给我们帮了大忙”。她不怎么说多余的话,彬彬有礼的样子,被评价为是在“天真烂漫、自由第一”的人众多的业界中与众不同的存在。 据说她擅长的科目是数学,经常看到她轻松地解决各种统计相关的难题。喜欢穿白色的连衣裙或浅粉色的开衫这样清新的服装。 实际上她还喜欢爬行动物,据说在家里还有养蛇。粉丝们经常讨论“她会给宠物们起什么样的名字呢?”这样的话题。大多得出的都是“肯定是Monty 吧”这样的结论。会不会飞就不得而知了。(估计指的是英国的六人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的作品The Flying Circus,译者注) Ruby 由松本爸爸养大的日本的女孩子。因为生日在圣诞节,人生最大的烦恼是生日礼物和圣诞节礼物变成一份了。出生地是岛根县松江市,除了旅游和工作以外没有到过其它的县。 由于受的教育是自由奔放式的,她性格好动、好奇心旺盛。平时是一个率真的好孩子,但偶尔也会看到她喜欢恶作剧的一面,这让周围的人十分困扰。看到她的身影时经常会想起IT业的“Just For Fun !”这句话。 小时候过着一个人在荒山野岭到处跑的生活,10岁的时候与一个叫Rails的女孩成为朋友,生活开始变化。两个人玩耍时停在了演艺事务所门前,谈起 可以两个人结对进行演艺活动。以“Ruby与Rails”的艺名出道、主要从事杂志模特,也有拍过电视广告,所以很多人都听过她们名字。 人们想着她在这多愁善感的年龄段体验各种演艺活动、性格多少会产生一些变化吧,但在前些天与她久违的谈话中,却惊讶地发现她仍是与从事演艺活动之前一样行动自由奔放。虽然行为举止多多少少显得更加稳重,其喜欢恶作剧、活泼的本性却和以前一样没有变化。 想着已经是高中生了差不多也要开始穿一些成熟一点的服装的她,对于洋装却和小时候一样穿着Mickey Mouse。虽然她个子小又是娃娃脸与这样的衣服很配,不过这样真像一个女高中生吗? 她的粉丝也分为想要她一直保持现在的样子,和想要看到她更成熟的样子的两派。 PHP 以强化Web世界为目的制作出来的女性机器人。竖着的头发是用作天线来随时接收主人的命令的。 为了有与人类相近的触感,使用了硅树脂来制作其皮肤。内部是类似于刀片服务器的构造,常常使用多台服务器进行复用。因此体重比人类更重一些。 在她最初登场的时候,还能看到她关节可动部分的骨架,行动也很僵硬,与人类的形象差别很大。然而经过了18年间6次的大版本升级之后,其行为和言语已经渐渐变得像人了。最近更是达到了像初音未来这样(比起人类仍然有少许违和感但已经十分自然了)的级别。 虽然笨笨的、工作时也磕磕绊绊的,但由于她遵循机器人三原则、服从主人的命令,也有很多人成为她的粉丝。她的粉丝俱乐部官网“PHPer!”无需入会费便可简单入会,是会员数在IT界首屈一指的大团体。 对于她持拒绝态度的人也很多,常有“她的行为在生理上有些难以接受”、“如果再聪明点就好了”、“与她稍有过接触但觉得还是与人类差别很大”这样的评论。 平常穿从Forever12和志村买来的衣服。想着穿便宜的快速时尚(fast fashion)衣服便可以将省下的钱花在机器开销上。可以说是标准的机器人的效率优先的花钱方式。或许会有她也在意流行、为样子烦恼的那一天吧? C# 在著名的微软公司接受精英教育、11岁时便跳级进入大学学习、倍受人们关注的少女。也被称为“IT界的最强幼女”。 因为与C++的名字很像,一段时间内盛传“难道是私生子吗?”的流言,实际上两人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也有报道称两人是远房亲戚,但实际情况如何则不得而知。 似乎喜欢成熟的行为、讨厌像小孩子一样玩耍。有生日的时候收到父母送的名为安迪的毛绒玩具时说道“这是啥。没sense。不要”的传闻。 然而对于食物的兴趣却仍停留在小孩的阶段,多次目击到她在学校食堂点儿童套餐的样子。不喜欢喝咖啡,就算是甜味的罐装咖啡也会令她皱眉头。 虽然偶尔会见到她意外地孩子气的一面,多数情况下见到的还是她说话、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样子。是一个既有成熟的一面又有稚气的一面的孩子。由于还在成长期,见到她时常有“又长高了啊”、“有些像大人的样子了”这样的感慨。一直会期待着下见到她时会长成什么样子。 常穿秀兰邓波的洋装。据说都是她本人挑选的,与她自己非常相配。她的可爱让人们无论男女都会成为她的粉丝。 她的志向是在大学毕业后不仅在养育她生长的微软公司的旗下工作、还要活跃于整个IT界。虽然没有问到更详细的计划,但据说是要做出能让苹果和企鹅等也能和睦相处的东西。到底会做出怎样的东西来呢? JavaScript 在争议地区长大的17岁的女孩子。常常面无表情、谈话时总给人以一定的距离感。 虽然与Java的名字很像,两个人之间却没有血缘关系。在当时Java这样的名字很流行,所以父母也给她起了类似的名字。她本人似乎对自己的名字并不在意,有时也以“ECMA”的笔名进行活动。偶尔也会被叫“JS”的外号,对此则更不在意,甚至对这种称法公然无视。 她的生涯非常不幸。刚一出生祖国便爆发战争。懂事之前便母亲去世、离开了父亲。在大人们任性的争斗中,她学会了将自己藏在壳中、保护自己周围的生存 之术。同年龄的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变化都在挑战各种风格的时候,她却不顾周围的话语、一个人继续闭锁在壳中。当时就是非得这样才能生存的艰难环境。 由于有了这样的儿童时期,她的说话、思考、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其它的孩子都稍显不同。有很多人在与她说话时都会烦恼该怎样说才好。不过,也有人对她持有简单的一根筋的思考方式“容易接触”、“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好理解”的印象。 现在,她的国家正向努力解决纷争、开拓新的居住土地的方向前进着。大人们虽然仍旧任性地互相斗争,至少在这几年里,已经没有发生像以前那样互相憎恨、互相残杀的战争了。 在开始复兴的祖国里,她如今应该能幸福地生活着吧?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她像同龄的女孩一样欢笑呢? 原文链接: rikunabi 翻译: 伯乐在线 – 団子 译文链接: http://blog.jobbole.com/63311/
View Details本文的作者Eliot Horowitz是MongoDB的创始人和技术总监。 在一个科技公司里,软件技术经理用在编程上的时间应该不低于总工作时间的30%。无论是管理一个团队,还是一个分部,还是整个公司,当技术经理用在编程上的时间低于30%时,他执行职责的能力就会发生严重退化。 我的这个断言可能跟那些我看到的想成为团队首领的软件程序员们期望的情况完全相反。每次晋升,程序员们都期待花在编码上的时间会大幅度减少,当从 “leader”爬到“经理”职位时,就应该彻底脱离编码活动。而且,他们期望以一种“动口/眼不动手”的方式来保持对代码库的熟悉。再上级的领导就跟编 码完全没关系了(如果有的话)。 大概一年前,当时我的时间被越来越多的其它事情占用,例如招聘,管理,开会等;我就发现,作为一个技术首领,当花在编程上的时间低于某个比例后,管 理效果和工作效率就会出现问题。之前我写过一篇短博客阐述过这种体验和观点,但没有展开具体的描述。这里,我将会对这个观点展开更详细的论述。 为什么要坚持编程活动 很多人认为,做为管理者,应该退出战斗第一线,专注于大战略和管理工作。当然,管理者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这种事情上是应该的。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 行业里,因为我们允许或要求管理者几乎不再去编程,现实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旦一个人停止编码,他和程序员们关心的事物之间的重要联系就会退化。当 这种情况发生时,决策,计划和干群关系就会出问题,从而瓦解了将技术人员提升到管理职位的良好愿望基础。 项目开发评估能力 程序员的百宝箱中最重要的一个绝活就是估计工期。如果没有准确预估的能力,整体计划是不可能正确的出台的。大家也知道,做为一个族群,程序员们对工 期的估计是臭名昭著的。糟糕的不能再糟,事实上,当从程序员口中得到一个预估的数字后,公认的方法是将它乘以二。通常,程序员都会对开发工作抱有非常乐观 的态度,但如果我们使用“estimate traction”理论,就会发现,编程活动表现出特别易变的特征。因为我可以用很多方法实现一个功能,当我们在还没有深入细节之前,我们的估计就是不可 靠的。 技术债务 另外一个事情是,技术经理必须对技术债务给 项目造成的影响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如今,技术债务这个术语非常流行,常被用来当作争论是优先开发新功能还是先重构老代码的弹药。对“技术债务”这个词的内 涵熟悉的人通常最容易发起论战。作为技术经理,你不仅仅是要熟悉这个概念,它们会在你判断何时偿还技术债务的决策中起直接作用。经常写代码的经理拥有更多 更有价值的信息来判断何时/如何做出这样的决策。 知情的连续性 我并不是随意选择30%的比率的。我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将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开发活动中,你很容易就能时刻掌握代码库的任何变化。如果时间太少,你对开发动态的掌握就是断断续续,无法连成线。一旦断了线,我就需要重新理顺脉络,由此得到的惩罚就是浪费了额外的时间。 分担责任 作为负责人,你不可能让所有决策都由你制定或由你批准。但你需要了解所有决策的前因后果和背景知识,来辅助这些决策。最终,你要为这些决策的后果负责,你对项目情况的掌控能力要能匹配你的这份责任。 积极参与编程赢得团队尊敬 大家需要明白: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经理,你需要为团队成员提供服务,促进开发,确保他们完成任务。我曾在一篇博客里写过如何诊断和修复经理们有问题的干群关系。但是对于的管理程序员来说,你需要热爱编程。因为你的团队在编程,如果你在编程上做榜样,他们都会对你肃然起敬。 达到30%的障碍 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我仍然在保持30%的编码时间上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包括下面这些: 工作繁多:在一个创业公司里,你总有忙不完的工作需要去做,即使在公司有规模、壮大后,如何对众多都很重要的事情排优先级也是一种考验。技术经理有很多职责,完全会占满他的70%的时间。下面就是一些: 领导和照顾团队:这是一个技术经理的第一要务。你已经不能够只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你要为你的团队能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负责。指导团队任务,解决纷争,思考如何优化工作条件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度,这都需要时间。 做决策:随着职权的增加,技术经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放在各种各样战略上的统筹和计划等事务上。起初,也许只是一些技术方面的决策,但之后,产品开发和竞争策略方面的事务将会占去很大一部分。 招聘:经理,总监,副总们,CTO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团队,有时需要迅速组建。一个好的招聘高手能带来很大帮助,技术经理在这样的事情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好的技术经理会活跃的跟上级保持沟通,不断的将自己团队中的优秀人士推荐出去。 客户:随着技术经理职权的增加,他们经常会对外抛头露面。他们会被带去参加“推销会”,期望他能带去一些有深度的话语。或当重要客户不高兴时被叫去灭火。 公关:资深技术经理会把一部分时间奉献给公开演讲,写博客,或者报刊上发表文章。不论你在这些活动中出了多少力,这些写作、编辑、排练、差旅、出席活动等都是花费时间的。 夺回时间:上面我说的这些活动都是一个技术经理应该投入时间的事情。下面要说的是我从经验中发现的一些陷阱,是它们在阻挡我努力保持20%最低限度的编码时间,至今仍站在我面前,妨碍我重回30%的目标。 不勇于说不:高成就意味着要努力工作;然而,做事要稳妥,一个技术经理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当你的团队负担过重或接近这种状态时要勇于说不。如果你这个时候不说不,其他人就会开始对你的计划和工期承诺指手划脚。 开会:有一个巨大的家庭手工业行业都在为如何高效的开会出谋划策,这是有其自身原因的。我的职业生涯中浪费在会议中的时间算是最多的了。尤其是不断的面试或出席必须由团队首领出席的会议。 失败的策略 当在探索如何夺回我的编码时间时,有很多的方法并不奏效。 少睡:这种方式虽然对我有巨大的诱惑,但其实牺牲睡眠时间没有一点效果。你的大脑需要休息,缺少睡眠会影响情绪并降低工作效率。 只看头文件:我以为这种方法可行,但实践中,只看提交的C++代码的头文件对你的管理工作的帮助甚少。 专一:作为团队首领,你只关注代码库里的一个项目也许是可以的,但对于总监或更高级别的人来说,你应该对负责的所有东西都要熟悉、了解。 委托:有时候为了多做工作,会将一些事情随意的交给他人做,但实际上一些像写报告这样的事情你一定要认真嘱咐才行。 成功的策略 尽管走了很多死胡同,我还是发现了一些成功的方法: 时间分段:我的日程表上没有被预先分配的时间是非常少的。想起来这也是很显然的。于是我专门为编程特地分出一些时间段。实践中,这些时间段经常会被重新调整,虽然每周只挤出8小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委派:委派要有技巧,尤其是在你对如何执行抱有强烈想法并有能力去做时。有很多原因导致一个经理反对将任务委托他人,但事实上每个原因都应该被当作一个现存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没有什么比放手让一个你信赖的人替你主持一个会议能释放你更多的编码时间了。 工作时间:将时间分段,工作时间里尽量避免打扰。在这些时间段之间的时间里,我会干一些不重要或不需求注意力长期集中的事情。 最后几招 下面是一些经验建议,送给那些发现自己试图达到30%但无法接近的技术经理们: 学习如何读代码。跟写代码比起来,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技巧。 指定会议流程,对会议进程保持控制。不参加任何没有计划的会议。 用一台好用的电脑。你喜欢MacBook Air?不,别用它。 清楚如何访问一个开发环境,这样当有修改时可以快速测试。 记住你是把一小时分成5个时间段使用的人。如果有事情需要一小时,在日程表上标明。 20–30%是我自己的发现。你的也许跟我不同。评估你自己的(你修复一个紧急bug需要多少时间?你知道代码库中麻烦最多的程序是哪一块吗?随机找一段程序,看看你是否知道是做什么的。如果不能,说明你需要更多的时间)。 分类列出哪些事情什么时候做,哪些事情应该完成。(知道Getting Things Done (GTD)的人会看出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技巧。) 最后,我最近越来越喜欢把东西写到纸上。跟感觉上相反,打印出来的说明,把一些需要排优先级的任务列在纸上,或者是一段代码,经常的,它会成为把大量时间盯着屏幕的一种平衡。 我希望这些方法对你们有用。如果你有其它更好的技巧,请在评论里告诉我。谢谢。 本文由外刊IT评论网(www.vaikan.com)原创发表,文章地址:项目经理应该把30%的时间用在编程上, [英文原文:Engineering Managers Should Code 30% of Their Time ]
View Details你现在是坐在一个程序员旁边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在你读下面的段落之前,有一个简单的实验。让他们到一边去,问问他们两个问题并记录下答案。首先问他们“什么是设计模式?”然后再问“说出你能回忆的设计模式的名字。”确保你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问的,否则在一个房间的其他程序员会插话。如果你是个程序员,在阅读下面的段落之前先写下你的答案吧。 设计模式是用来解决软件开发中重复出现的问题,久经考验的方法。当程序员遇到反复出现的问题时,他们通过应用合适的设计模式来解决问题。设计模式是 由最聪明的电脑科学家设计出来的,历经了时间的考验,它们被认为是好的方法。使用设计模式,程序员不需要自己想方法去解决所有的编程难题,他们可以使用设 计模式。设计模式节约开发时间,能开发出更灵活,可靠和健壮的软件。设计模式重用了概念的想法,解决方法的设计理念,考虑了他人的使用。它是非常棒的想 法,让许多事情更合理了。 但事实是:设计模式已经(几乎)陨落了。 设计模式应用的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程序员在遇到重复出现的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如果程序员不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他们将不会知道已经有人解 决过类似的问题了,也不会知道还有设计模式的存在。他们不是应用设计模式来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是闭门造车,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花了更多 的时间却写出可靠性差的代码。 设计模式的陨落是因为大部分程序员不足够了解它们,要解决问题时不能意识那些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存在。如果他们不能意识到问题,他们就不能用设计模式来解决问题。 在面试中我要求过几千个程序员解释设计模式背后的概念,让他们写下每个他们能够回忆起的设计模式的名字。但相当多的程序员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设计模 式,或者他们的相关知识太薄弱,以致于就算碰到问题时,他们的知识也不够处理这些问题。很少的程序员可以说出他们对设计模式的理解。非常少的人知道多于四 五种。更少的人可以描述出设计模式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意味着大多数程序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而不是采用很普遍 的解决方法(设计模式)。 不了解设计模式的程序员们当读到用设计模式开发的代码时会感到迷惑。他们不能够理解其他程序员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面对这样一些非常普遍的问题时或者遇见设计模式的代码时,显得笨手笨脚。 设计模式也是一种通用语——一种程序员皆知的语言,可以用术语来阐述复杂的问题,便于让其他人明白。但设计模式已经陨落了;你不能用一种你不懂的语言来交流,大部分程序员都不能作为一种概念来使用它们。设计模式是一种很少人会说的通用语。 但设计模式还没有完全衰退,许多聪明的程序员仍然知道它们,使用它们。这些人是个例外。正是他们努力推广的结果,才能让MVC这个设计模式让所有程序员都熟知,就算是对设计模式知之甚少的人都熟知。 设计模式已经衰退了是因为大部分程序员没有意识到它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许多雇主会考察应聘者对设计模式知识的理解。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程序 员,你应该对设计模式有深入的理解。你应该记住设计模式能够处理的问题,这样你碰到它们时,你能快速识别出它们。没有理由找捷径,也不能对它只一知半解。 去成为一个设计模式方面的专家吧——努力学习,成为真正的专家。我们需要更多的程序员成为设计模式方面的专家。如果有了足够的专家,可能有一天我们可以说 设计模式是一个成功。 原文链接: supercoders 翻译: 伯乐在线 – 唐小娟 译文链接: http://blog.jobbole.com/21578/
View Details
1 2 3 4 5 |
TF又叫Micro SD卡, 比SD卡小很多, 加一个适配器就可以当SD卡用了. SD卡不可以当TF卡用的。 from:<a href="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M2xjLHXy8_uS3SkzDSWIJ-1cCEjWO72JtWSU4WrgEN3fU7SAluf0_DMf2nnilGTjbYvEhcCSFfflYRYAddLuoq">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M2xjLHXy8_uS3SkzDSWIJ-1cCEjWO72JtWSU4WrgEN3fU7SAluf0_DMf2nnilGTjbYvEhcCSFfflYRYAddLuoq</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