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了比较长的空闲时间。 所以看了很多很多不同的语言,框架。 java用了很多年了,总觉得眼界都被java影响了,所以想从新开始学一点新的东西。 而一旦开始选择开始的路径,完美主义的小心思就出来作祟了。 泛泛的接触了好多好多东西,基本上主流的语言,框架都把入门文档看了个遍。 到最后都没有达到最初想学点东西的目的,反而看文档的能力提高不少
所以,我决定不再单纯的看了。 我觉得执行下面的计划,动手写写。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开始就要写明发表时间,因为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我得到的结果只是当下我认为的好结果而已。
仅此而已
因为都是主观感受,因此对其他人来说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免得别人以为我在宣扬啥。 下面开始贴图
jfinal jfianl是我用的最多的框架,目前整个公司也在用,真的用起来很爽,最喜欢orm层设计,可以不写字段,对于需要频繁变更数据库结构的前期开发非常顺手。扩展起来也很方便,毕竟是java系。上手的话和在测的这些比较对于0基础的朋友来说属于困难。
jfinal+tomcat9m 不打包,使用idea直接运行起来,配置文件里面关闭dev
jfinal+tomcat8 war包 关闭dev
jfinal + jetty9 war包 关闭dev
spring spring是jee开发绕不过去的大山,springboot用的人越来越多,其实我之所以要看springboot只是对undertow这个框架感兴趣。因此测试结果也是直接测试undertow内核下的性能。 springboot上手难度的话个人感觉比jfianl简单一些,比着教程可以跑起来,不过对于不了解java的朋友来说 看到一大堆注解,会疯掉。
springboot+undertow idea中直接run
scala scala号称是会干掉java的jvm语言,多范式,spark,这门语言本身有很强烈的光环,而且play作为非常牛逼的全栈框架,给人的体验是极爽的。写代码->刷新看结果,不需要重新编译。唯一感觉不好的是,scala这门语言好晦涩 .各种符号,各种+-*/,各种箭头。语言本身上手难度决定了这个框架的上手难度。
play
groovy groovy是大家经常用却不知道它的语言,这么说的原因是,gradle就是groovy开发的。grails是groovy借鉴ruby on rails框架开发的web 框架,对新人极其友好,命令行里面,create-controller,create-doman,create-service。直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那种写代码顺畅的感觉。而且grails3以后,底层实现直接使用spring4+hibernate5。对于ssh系的开发人员来说,上手速度杠杠的。因此测试也是两种,console中直接执行使用的jetty,使用main函数执行使用springboot。而且由于本身是脚本语言,代码修改非常方便。
grails3 console中直接运行
grails3-springboot
nodejs 作为nodejs杀手框架express,让前端人员在各种领域里面虐杀各种后台开发人员。俗话说的好,凡事能用js实现的东西,早晚要用js实现。上手速度没有比他更快了。而且写的是js的代码,简单又好学。nodejs真心不错的。
express4
clojure clojure 是jvm下面的一门lisp方言。俗话说,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小撮人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叫lisp,并且他们妄想lisp能够统领全世界。其实lisp下面有不少web框架可以用,为什么选择compojure这个框架,主要原因还是http-kit。compojure默认配置使用jetty7执行,效率没法看了,但是换成http-kit内核以后,速度飞起.测试完http-kit以后,我对这个框架产生非常大的兴趣,有谁知道有http-kit有哪些应用吗? 这个速度真的是可怕啊。
上手难度:你知道lisp吗?
compojure 默认配置
compojure+http-kit
golang golang作为google亲儿子语言,不用多说了。好多朋友都喜欢,我去年也用了好一阵子,确实很好,而且beego作为国人开发的框架,教程的丰富程度,从视频到文字应有尽有。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我的机器上beego测试出来的速度有点匪夷所思的慢,这个值大家看看就成了 这个值大家看看就成了 这个值大家看看就成了这个值大家看看就成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不然我就成beego黑了.
beego 默认配置
测试全部完成以后发现,其实测试本身没啥意义,因为都是默认配置,和优化以后效率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了。因此只能图个乐呵。
茄子萝卜各有所爱,何必在意细节
from:https://my.oschina.net/jsmagic/blog/80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