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下载,当然是官方网址 http://tomcat.apache.org/ 进入官网后了我们看到从tomcat6-tomcat9可供我们选择,因为tomcat9还是alpha版本,我们就选择最新的稳定版8.5.14.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最常用的tomcat7.0.7. 具体的大家可以看这篇博客里面有各个版本的介绍tomcat版本介绍 选择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下载了。这里我给出两个版本的下载地址,如果大家需要其他版本的Tomcat可以自行去官网上面下载。
1 2 |
wget http://apache.fayea.com/tomcat/tomcat-8/v8.5.14/bin/apache-tomcat-8.5.14.tar.gz wget http://mirrors.hust.edu.cn/apache/tomcat/tomcat-7/v7.0.77/bin/apache-tomcat-7.0.77.tar.gz |
下载完成后我们解压
1 |
tar -xvf apache-tomcat-8.5.14.tar.gz |
解压完毕之后我们进入tomcat目录下的bin文件,当然你也可以使用mv命令重命名文件夹,如果不太了解mv命令可以查看我的linux常用命令。 执行./catalina.sh 或者./startup.sh启动tomcat。 如果出现上图,并且在浏览器的8080端口中可以看到tomcat的猫就说明tomcat启动成功。 如果启动tomcat时,出现以以下错误说明jdk的环境变量没有配置。参考我的jdk安装指南配置。 如果tomcat 启动成功但是外网机访问不到请检查linux的防火墙是不是没有关闭,或者外网机是不是设置了代理。
1 |
--停止防火墙 |
1 2 |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service service iptables stop |
1 |
--永久关闭防火墙 |
1 2 |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service chkconfig iptables off |
怎么看tomcat服务是否启动成功呢,使用命令:
1 |
ps -ef | grep tomcat --查看正在运行的进程 |
如果看到tomcat的进程就说明tomcat启动成功了。如果没有出现就说明tomcat有问题。更换活着重新解压缩tomcat试试。 启动成功之后我们可以先看看在本机上是否可以访问。我们使用wget命令:
1 |
wget http://localhost:8080/ |
出现下图返回 200 ok 说明在本机上是没有问题的。 确认本机没有问题后,我们互相ping linux系统和windows系统的ip地址,看是否可以相互ping通,如果不能以相互ping通的话。请检查检查windows和linux服务器连接问题。比如防火墙,或者代理问题。 如果本机上也没有返回 200 就检查tomcat的配置文件,看他得端口号是不是默认的8080,如果端口号也没错的话还是看不见tomcat的猫的话可以留言和我讨论。
1 |
more conf/server.xml |
最后一点,如何设置tomcat开机自启动。将tomcat配置在 /etc/rc.local 下。
1 |
vim /etc/rc.local |
启动tomcat之前必须将java环境变量设置好。
1 2 3 |
JAVA_HOME=/usr/java/jdk1.8.0_91 export JAVA_HOME /usr/local/tomcat-8.5.14/bin/startup.sh |
重启reboot验证,tomcat 是否启动了,执行。
1 |
ps -ef | grep tomcat |
出现下图就说明tomcat已经启动了。 最后也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们把我们的网站发布至/usr/local/tomcat-8.5.14/webapps/ROOT文件夹下; 我们就可以直接访问我们的网站了! from: http://www.cnblogs.com/Jxiaobai/p/6840480.html?utm_source=itdadao&utm_medium=referral
View Detailsvar result = "平年"; var year = DateTime.Now.Year; //不是整百年,且可以被4整除 if (year % 100 != 0 && year % 4 == 0) { result = "闰年"; } //能被400整除 if (year % 400 == 0) { result = "闰年"; } //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被3200整除,并且能被172800整除则是闰年 if (year > 3200 && year % 3200 == 0 && year % 172800 == 0) { result = "闰年"; }
View Details(PHP 4 >= 4.0.4, PHP 5, PHP 7) call_user_func_array — 调用回调函数,并把一个数组参数作为回调函数的参数 说明 mixed call_user_func_array ( callable $callback , array $param_arr ) 把第一个参数作为回调函数(callback)调用,把参数数组作(param_arr)为回调函数的的参数传入。 参数 callback 被调用的回调函数。 param_arr 要被传入回调函数的数组,这个数组得是索引数组。 返回值 返回回调函数的结果。如果出错的话就返回FALSE 更新日志 版本 说明 5.3.0 对面向对象里面的关键字的解析有所增强。在此之前,使用两个冒号来连接一个类和里面的一个方法,把它作为参数来作为回调函数的话,将会发出一个E_STRICT的警告,因为这个传入的参数被视为静态方法。 范例 Example #1 call_user_func_array()例子 <?php function foobar($arg, $arg2) { echo __FUNCTION__, " got $arg and $arg2\n"; } class foo { function bar($arg, $arg2) { echo __METHOD__, " got $arg and $arg2\n"; } } // Call the foobar() function with 2 arguments call_user_func_array("foobar", array("one", "two")); // Call the $foo->bar() method with 2 arguments $foo = new foo; call_user_func_array(array($foo, "bar"), array("three", "four")); ?> 以上例程的输出类似于:
1 2 |
foobar got one and two foo::bar got three and four |
Example #2 call_user_func_array()使用命名空间的情况 <?php namespace Foobar; class Foo { static public function test($name) { print "Hello {$name}!\n"; } } // As of PHP 5.3.0 call_user_func_array(__NAMESPACE__ .’\Foo::test', array('Hannes')); // As of PHP 5.3.0 call_user_func_array(array(__NAMESPACE__ .’\Foo', 'test'), array('Philip')); ?> 以上例程的输出类似于:
1 2 |
Hello Hannes! Hello Philip! |
Example #3 把完整的函数作为回调传入call_user_func_array() <?php $func = function($arg1, $arg2) { return $arg1 * $arg2; }; var_dump(call_user_func_array($func, array(2, 4))); /* As of PHP 5.3.0 */ ?> 以上例程会输出:
1 |
int(8) |
Example #4 传引用 <?php function mega(&$a){ […]
View Detailsjava对cookie的操作比较简单,主要介绍下建立cookie和读取cookie,以及如何设定cookie的生命周期和cookie的路径问题。 建立一个无生命周期的cookie,即随着浏览器的关闭即消失的cookie,代码如下 1 2 3 4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Cookie cookie = new Cookie("cookiename","cookievalue"); response.addCookie(cookie); 下面建立一个有生命周期的cookie,可以设置他的生命周期 1 2 3 4 5 6 7 8 cookie = new Cookie("cookiename","cookievalue"); cookie.setMaxAge(3600); //设置路径,这个路径即该工程下都可以访问该cookie 如果不设置路径,那么只有设置该cookie路径及其子路径可以访问 cookie.setPath("/"); response.addCookie(cookie); 下面介绍如何读取cookie,读取cookie代码如下 1 2 3 4 5 Cookie[] cookies = request.getCookies();//这样便可以获取一个cookie数组 for(Cookie cookie : cookies){ cookie.getName();// get the cookie name cookie.getValue(); // get the cookie value } 上面就是基本的读写cookie的操作。我们在实际中最好进行一下封装,比如增加一个cookie,我们关注的是cookie的name,value,生命周期,所以进行封装一个函数,当然还要传入一个response对象,addCookie()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设置cookie * @param response * @param name cookie名字 […]
View Details这样写就是错的,编译通不过 #include <string> void main() { string x; } 改成这样就 OK: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string x; } 或者这样: #include <string> void main() { std::string x; } 原因 就是 string 是标准库,C++标准引入了命名空间namespace,标准库的空间是std from:http://blog.csdn.net/sergery/article/details/8144731
View Details一、针对Microsoft #include <stdlib.h> (1)第一种方式 system( "PAUSE "); ——————-- (2)第二种方式 getchar(); // 这招对QT程序也有用 ——————— (3)第三种方式 Sleep(); 二、针对Linux (1)第一种方式 getchar(); 参考: http://www.cppblog.com/lauer3912/archive/2011/06/18/148936.html
View Details//WebRequest request = WebRequest.Create(uri); HttpWebRequest request = (HttpWebRequest)HttpWebRequest.Create(uri); //request.Timeout = Timeout.Infinite; request.Timeout = 20000; //request.AllowAutoRedirect = true; //request.AllowWriteStreamBuffering = true; //request.Referer = ""; response = request.GetResponse();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e1bc2e0101emc5.html 【问题】 用C#模拟网页登陆,其中去请求几个页面,会发起对应的http的请求request,其中keepAlive设置为true,提交请求后,然后会有对应的response: resp = (HttpWebResponse)req.GetResponse(); 之前的多次调试,一直都是可以正常获得对应的response,然后读取html页面的。 但是后来几次的调试,在没有改变代码的前提下,结果GetResponse却始终会超时死掉。 【解决过程】 1.默认request的timeout是1000000毫秒=100秒,都会超时,手动改为10秒,因此就更容易超时了,无法解决问题。 2.将http的request的keepAlive设置为false,问题依旧。 3.去参考:c# request.GetResponse();超时问题的解决,和HttpWebRequest多线程性能问题,请求超时的错误, 去把前面共4次的httprequest,每次都增加对应的: resp = null; 。。。 if (resp != null) { resp.Close(); } if (req != null) { req.Abort(); } 结果还是没解决问题。 4. 同样参考:HttpWebRequest多线程性能问题,请求超时的错误, 去尝试关于DefaultConnectionLimit的设置,改为为10: System.Net.ServicePointManager.DefaultConnectionLimit = 10; 问题依旧。 5.又去测试了下,关于response.Close() 也是没解决问题。 6. 最后无意间,索性不抱希望的,再次DefaultConnectionLimit设置为更大的值50: System.Net.ServicePointManager.DefaultConnectionLimit = 50; 试了试,结果就解决超时的问题了。 然后才搞懂原因。 之前默认设置为2,后来改为10,都没有解决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有很多个http的连接,没有被关闭掉, 而这些keepalive的连接,都是 由于代码中,对于前面多个request。其都是keepalive为true,以及多个response也没有close, 而之前调试了很多次了,所以,此时已经存在了很多个alive的http连接了,已经超过了10个了,所以前面设置了DefaultConnectionLimit 为10,也还是没用的。 而改为50,才够用。 【总结】 此处GetResponse超过的原因是,当前存在太多数目的alive的http连接(大于10个),所以再次提交同样的http的request,再去GetResponse,就会超时死掉。 解决办法就是,把DefaultConnectionLimit 设置为一个比较大一点的数值,此数值保证大于你当前已经存在的alive的http连接数即可。 【经验总结】 […]
View Details在软件业,AOP为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的缩写,意为:面向切面编程,通过预编译方式和运行期动态代理实现程序功能的统一维护的一种技术。AOP是OOP的延续,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热点,也是Spring框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函数式编程的一种衍生范型。利用AOP可以对业务逻辑的各个部分进行隔离,从而使得业务逻辑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度降低,提高程序的可重用性,同时提高了开发的效率。 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AOP)是较为热门的一个话题。AOP,国内大致译作“面向切面编程”。 “面向切面编程”,这样的名字并不是非常容易理解,且容易产生一些误导。笔者不止一次听到类似“OOP/OOD11即将落伍,AOP是新一代软件开发方式”这样的发言。显然,发言者并没有理解AOP的含义。Aspect,没错,的确是“方面”的意思。不过,华语传统语义中的“方面”,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件事情的不同维度、或者说不同角度上的特性,比如我们常说:“这件事情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待”,往往意思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这里的“方面”,指的是事物的外在特性在不同观察角度下的体现。而在AOP中,Aspect的含义,可能更多的理解为“切面”比较合适。所以笔者更倾向于“面向切面编程”的译法。 可以通过预编译方式和运行期动态代理实现在不修改源代码的情况下给程序动态统一添加功能的一种技术。AOP实际是GoF设计模式的延续,设计模式孜孜不倦追求的是调用者和被调用者之间的解耦,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AOP可以说也是这种目标的一种实现。 在Spring中提供了面向切面编程的丰富支持,允许通过分离应用的业务逻辑与系统级服务(例如审计(auditing)和事务(transaction)管理)进行内聚性的开发。应用对象只实现它们应该做的——完成业务逻辑——仅此而已。它们并不负责(甚至是意识)其它的系统级关注点,例如日志或事务支持。 主要功能 日志记录,性能统计,安全控制,事务处理,异常处理等等。 主要意图 将日志记录,性能统计,安全控制,事务处理,异常处理等代码从业务逻辑代码中划分出来,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分离,我们希望可以将它们独立到非指导业务逻辑的方法中,进而改变这些行为的时候不影响业务逻辑的代码。 区分 AOP、OOP在字面上虽然非常类似,但却是面向不同领域的两种设计思想。OOP(面向对象编程)针对业务处理过程的实体及其属性和行为进行抽象封装,以获得更加清晰高效的逻辑单元划分。 而AOP则是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切面进行提取,它所面对的是处理过程中的某个步骤或阶段,以获得逻辑过程中各部分之间低耦合性的隔离效果。这两种设计思想在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 上面的陈述可能过于理论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雇员”这样一个业务实体进行封装,自然是OOP/OOD的任务,我们可以为其建立一个“Employee”类,并将“雇员”相关的属性和行为封装其中。而用AOP设计思想对“雇员”进行封装将无从谈起。 同样,对于“权限检查”这一动作片断进行划分,则是AOP的目标领域。而通过OOD/OOP对一个动作进行封装,则有点不伦不类。 换而言之,OOD/OOP面向名词领域,AOP面向动词领域。 关系 很多人在初次接触 AOP 的时候可能会说,AOP 能做到的,一个定义良好的 OOP 的接口也一样能够做到,我想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AOP和定义良好的 OOP 的接口可以说都是用来解决并且实现需求中的横切问题的方法。但是对于 OOP 中的接口来说,它仍然需要我们在相应的模块中去调用该接口中相关的方法,这是 OOP 所无法避免的,并且一旦接口不得不进行修改的时候,所有事情会变得一团糟;AOP 则不会这样,你只需要修改相应的 Aspect,再重新编织(weave)即可。 当然,AOP 也绝对不会代替 OOP。核心的需求仍然会由 OOP 来加以实现,而 AOP 将会和 OOP 整合起来,以此之长,补彼之短。 应用举例 假设在一个应用系统中,有一个共享的数据必须被并发同时访问,首先,将这个数据封装在数据对象中,称为Data Class,同时,将有多个访问类,专门用于在同一时刻访问这同一个数据对象。 为了完成上述并发访问同一资源的功能,需要引入锁Lock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个时刻,当有一个访问类访问这个数据对象时,这个数据对象必须上锁Locked,用完后就立即解锁unLocked,再供其它访问类访问。 使用传统的编程习惯,我们会创建一个抽象类,所有的访问类继承这个抽象父类,如下: 1 2 3 4 5 abstractclassWorker { abstractvoidlocked(); abstractvoidaccessDataObject(); abstractvoidunlocked(); } accessDataObject()方法需要有“锁”状态之类的相关代码。 Java只提供了单继承,因此具体访问类只能继承这个父类,如果具体访问类还要继承其它父类,比如另外一个如Worker的父类,将无法方便实现。 重用被打折扣,具体访问类因为也包含“锁”状态之类的相关代码,只能被重用在相关有“锁”的场合,重用范围很窄。 仔细研究这个应用的“锁”,它其实有下列特性: “锁”功能不是具体访问类的首要或主要功能,访问类主要功能是访问数据对象,例如读取数据或更改动作。 “锁” “锁”功能其实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纵向切面,涉及许多类、许多类的方法。如右图: 因此,一个新的程序结构应该是关注系统的纵向切面,例如这个应用的“锁”功能,这个新的程序结构就是aspect(方面) 在这个应用中,“锁”方面(aspect)应该有以下职责: 提供一些必备的功能,对被访问对象实现加锁或解锁功能。以保证所有在修改数据对象的操作之前能够调用lock()加锁,在它使用完成后,调用unlock()解锁。 from:http://baike.baidu.com/item/AOP/1332219
View Details首先是搭建Struts2环境。 第一步 下载Struts2 去Struts官网 http://struts.apache.org/ 下载Struts2组件。 截至目前,struts2最新版本为2.3.1.3,下载struts-2.3.16.3-all.zip,解压,放着。 第二步 新建Web Project并导入jar包 在MyEclispe中新建Web Project,然后找到解压的Struts2包,在里面apps文件夹下找到struts2-blank.war,解压这个WAR文件,将里面WEB-INF\lib目录下的jar文件全部复制到新建的Web Project的WebRoot\WEB-INF\lib目录下。 第三步 配置web.xml 在项目的WebRoot\WEB-INF\目录下找到web.xml文件,没有就新建一个web.xml文件,在里面添加如下代码: [2.3]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web-app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xsi:schemaLocation="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web-app_3_1.xsd" id="WebApp_ID" version="3.1"> <display-name>web1</display-name> <filter> <filter-name>struts2</filter-name> <filter-class>org.apache.struts2.dispatcher.ng.filter.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struts2</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welcome-file-list> <welcome-file>index.html</welcome-file> <welcome-file>index.htm</welcome-file> <welcome-file>index.jsp</welcome-file> <welcome-file>default.html</welcome-file> <welcome-file>default.htm</welcome-file> <welcome-file>default.jsp</welcome-file> </welcome-file-list> </web-app> [2.5]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web-app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xsi:schemaLocation="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 http://xmlns.jcp.org/xml/ns/javaee/web-app_3_1.xsd" id="WebApp_ID" version="3.1"> <display-name>web1</display-name> <filter> <filter-name>struts2</filter-name> <filter-class> org.apache.struts2.dispatcher.filter.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 </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struts2</filter-name> <url-pattern>/*</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welcome-file-list> <welcome-file>index.html</welcome-file> <welcome-file>index.htm</welcome-file> <welcome-file>index.jsp</welcome-file> <welcome-file>default.html</welcome-file> <welcome-file>default.htm</welcome-file> <welcome-file>default.jsp</welcome-file> </welcome-file-list> </web-app> 第四步 配置struts.xml 在项目的src目录下找到struts.xml文件,没有就新建一个,里面代码如下: [2.3]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DOCTYPE struts PUBLIC "-//Apache […]
View DetailsStruts 是 Apache软件基金会(ASF)赞助的一个开源项目。它最初是 Jakarta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并在2004年3月成为ASF的顶级项目。它通过采用 Java Servlet/JSP 技术,实现了基于Java EE Web应用的MVC设计模式的应用框架,是MVC经典设计模式中的一个经典产品。 在 Struts 中,已经由一个名为 ActionServlet 的 Servlet 充当 控制器(Controller)的角色,根据描述模型、视图、控制器对应关系的 struts-config.xml 的配置文件,转发视图(View)的请求,组装响应数据模型(Model)。在 MVC 的 模型(Model)部分,经常划分为两个主要子系统(系统的内部数据状态与改变数据状态的逻辑动作),这两个概念子系统分别具体对应 Struts 里的 ActionForm 与 Action 两个需要继承实现超类。在这里,Struts 可以与各种标准的数据访问技术结合在一起,包括Enterprise Java Beans(EJB), JDBC 与 JNDI。在 Struts 的视图(View) 端,除了使用标准的JavaServer Pages(JSP)以外,还提供了大量的标签库使用,同时也可以与其他表现层组件技术(产品)进行整合,比如 Velocity Templates,XSLT 等。通过应用 Struts 的框架,最终用户可以把大部分的关注点放在自己的业务逻辑(Action)与 映射关系的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中。 在 Java EE 的Web应用发展的初期,除了使用 Servlet 技术以外,普遍是在 JavaServer Pages (JSP)的源代码中,采用 HTML 与 Java 代码混合的方式进行开发。因为这两种方式不可避免的要把表现与业务逻辑代码混合在一起,都给前期开发与后期维护带来巨大的复杂度。为了摆脱上述的约束与局限,把业务逻辑代码从表现层中清晰的分离出来,2000年,Craig McClanahan 采用了 MVC 的设计模式开发Struts。后来该框架产品一度被认为是最广泛、最流行 JAVA 的 WEB 应用框架。 2006年,WebWork 与 Struts 这两个优秀的Java EE Web框架(Web Framework〕的团体,决定合作共同开发一个新的,整合了 WebWork 与 Struts 优点,并且更加优雅、扩展性更强的框架,命名为 “Struts 2”,原Struts的1.x 版本产品称为“Struts 1”。 至此,Struts项目并行提供与维护两个主要版本的框架产品——Struts 1 与 Struts 2。 Struts1 JavaDoc:http://www.ostools.net/apidocs/apidoc?api=struts-1.3.10 Struts2 […]
View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